1906年,闽浙总督端方参观柏林博物馆时,发现一座石碑很特别。他走近一瞧,惊得目瞪口呆,急问馆长此物从何而来? 托忒克·端方,生于清朝的正白旗满洲家族,后来跻身为朝中大臣,其生涯跨越了中国从封建王朝到近代的转折。端方的官途起始于1882年,他中举人后步入政坛,由捐员外郎起步,后晋升为候补郎中。端方的政治生涯在1898年迎来转折,那年他担任霸昌道,很快被召还北京主持新成立的农工商局,这是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期间尝试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一。 端方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尤为突出,在农工商总局他几乎日夜奋战,一度一天连上三折。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沉重打击。慈禧太后掌控朝政后,端方被迫离职,所有新政措施均被撤销。尽管经历了职务的起伏,端方并未被完全打倒,他以其忠诚与能力在之后的几年中逐渐恢复地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与光绪帝逃往陕西。端方因在逃亡中的表现被调任河南布政使,不久升任湖北巡抚。在湖北,端方不仅办起了新式学堂,还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包括自己的子女。他的教育政策包括创办我国第一所幼儿园,即湖北幼稚园。幼儿园由日本师范学校毕业的护野美知惠管理,提供现代教育理念与课程,这在当时是一项创新举措,开启了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先河。 端方的教育政策并不局限于幼儿园。他随后又在湖北和湖南推广现代教育,建立了多所小学堂,并继续鼓励学子出国留学。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他创建了暨南大学,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基础。 1905年,清朝政府决定派遣端方等五名大臣出使西方国家,旨在考察和学习宪政体制。 在端方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前夕,他接到前往西方考察宪政的使命。这一任务是由影响深远的立宪运动推动的,清政府期望通过此举来制定适合中国的宪法。端方与戴鸿慈、载泽、徐世昌和绍英组成的考察团,在慈禧太后的召见和鼓励下,踏上了前往西方的旅程。 出发前的北京,政治氛围紧张而复杂。慈禧太后的询问与赏赐表明了她对改革的期待和焦虑。端方等人的出使不仅是政治任务,也承载着清朝末年试图自救的希望。然而,行程并非一帆风顺。吴樾在正阳门火车站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端方等人的启程被迫推迟,这一事件反映出国内对改革的抵抗和政治动荡。 尽管面临内忧外患,端方与团队最终于1905年12月秘密出发,经由海路前往日本,随后转乘美国邮轮向西方进发。他们的行程遍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多国,深入考察了各国的宪政模式。1906年,考察团满载而归,带回了大量关于西方宪政和公共政策的知识和见解。 回国后,端方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在任内,他不仅着手推动宪政改革,还大力发展教育和公共图书馆事业。他的见识受到国外公共藏书机构的启发,奏请清政府设立公共图书馆,成为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江南图书馆的建立,就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实现的。 1911年,端方被重新启用,出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在此期间,他与盛宣怀共同推行的政策,试图将四川的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此举引发了著名的保路运动,激起四川及周边地区的广泛反抗。这场运动不仅凸显了清朝末年民间对政府政策的广泛不满,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败。 1911年9月,四川的局势更是陷入了动荡。端方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试图稳定局势,但他的到来并未能平息民怨。不久后的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起点,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 同年11月,端方在四川资州遭到其率领的湖北新军哗变,最终惨遭杀害。 端方还是一个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对古玩的热爱达到了极致,其收藏曾一度声名显赫。端方所收集的各类文物,包括商朝青铜器,这些珍贵的文物后来在经济困难中被其家人出售给了国外博物馆,这一过程同样折射出了中国文物流失的一面。 此外,端方还撰写了《欧美政治要义》,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立宪运动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