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年,清军大将兆惠被困于叶尔羌黑水营。战报传至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富德大惊失色。他立即组织3000人马,狂奔2000多里去和兆惠会合。 在乾隆帝时期,黑水营的围困和解围是清朝军事行动中的一段引人注目的历史。这场历时三个月的围困,凸显了清军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军事策略和坚强意志。 在清军中以坚韧著称的将领兆惠,面临极端挑战。黑水营的围困始于乾隆二十三年十月,敌军围攻之初,兆惠和他的部队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其不利的局势。在寒冷且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清军只能依靠有限的补给和武器坚持战斗。 当援军的消息传来时,围困中的清军士气大振。兆惠了解到,富德的援军不仅成功突破敌军的阻拦,而且还带来了大量战马和骆驼,这对于步兵主力的清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兆惠决定利用这一机会,策划了一场精心的夜袭,希望能一举突破敌军的包围。 夜幕下,清军分成两股,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的营垒。在兆惠的指挥下,清军的行动准确而迅速,他们不仅造成了敌军的重大人员损失,还成功捕获了一些敌军作为战俘。 在这场突袭之后,虽然敌军的数量依然庞大,但兆惠通过这次胜利,为清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此时,富德所率领的援军也在不断地与敌军交战,尝试打开一条通往黑水营的路线。 富德的战术布局十分明智。在呼尔滿地区的激战中,他指挥骑兵展开两翼,重骑兵居中,火器专家豆斌更是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不畏生死地突入敌阵,成功重创敌军首领大和卓。这一举动有效地打乱了敌军的战术部署,最终导致他们全线崩溃,慌忙南撤。 正月初十,随着清军不断地向黑水营挺进,敌军的抵抗开始变得零散而无力。兆惠在得知援军即将到达后,立即安排两名精英士兵夜间绕行出营,成功与富德的部队取得联系,这一行动不仅确保了军事行动的连贯性,也使得双方能够更有效地协调接下来的行动。 当富德的部队最终接近黑水营时,他们发现尽管敌军企图在叶尔羌河畔再次构筑防线,但已经力不从心。清军利用敌军士气低落的机会,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最终在正月十四日黎明时分,与被围的兆惠部队汇合,彻底打破了长达三个月的围困状态。 昭梿的《啸亭杂录》为黑水营之围提供了一些极具争议的记载,但这些记载的真实性长期受到质疑。 昭梿,生于1776年,其一生未曾经历战场,身为满清皇室的成员,他的主要身份是文人。《啸亭杂录》中关于黑水营的记述,据称发生在1758-1759年,而这一事件的核心是清军在被围困的极端情况下的求生策略。 根据《啸亭杂录》,当时清军被敌军严密包围,情势岌岌可危。在极端的饥饿和困境中,清军据说曾掳掠周边的回人作为食物来源。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一段极具猎奇色彩的描述:清军将掳获的回人夫妇中的丈夫处死,强迫妻子烹煮其肉供兵士食用,而后再杀死妻子继续作为食物。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战时的残酷,也反映了人性在绝境中可能的扭曲。 然而,昭梿在成书时距离黑水营之围已有四十余年,其记述多来源于他人转述,因此这些描述的真实性受到了历史学家的质疑。除《啸亭杂录》外,几乎没有其他史料对这种极端行为作出记录或证实,这使得这一说法更显孤立。 进一步地,从战略和逻辑角度分析,黑水营被围的清军虽然处境困难,但在困境中仍有一定的作战能力。他们曾进行夜袭,成功烧毁敌军营垒,且在接到援军后能够有效突围。这种情形与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采取反人类行为的描述有所不符。 从史料的可靠性来看,昭梿的记述由于缺乏其他证据支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难以成立。历史记录应基于多个角度的证据相互印证,而非单一来源的野史记载。因此,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啸亭杂录》中的这些极端描述。
不吃俘虏活不下来
吃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