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姚崇,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在学业和品德方面展现出超群才能。他的成长轨迹,从一位学者的身份逐步转变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经历了复杂而富有成效的历程。 姚崇的政治生涯始于一个较为低微的官职,这一职位虽然起初未能令他获得显赫的地位,但却为他后来的升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96年,当契丹族频繁侵扰河北地区,造成当地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混乱时,姚崇的才能逐渐展露。 他对军事文书的处理显示出其出色的组织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极端的压力下保持条理清晰的思维,这为他赢得了武则天的青睐。武则天的认可不仅为他后来的晋升打开了大门,更使他逐步进入了政治中心。 随着姚崇在朝中的地位日益升高,他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助手。在这一时期,姚崇不仅仅是处理日常政务的高手,更是一位能够深谋远虑、辅助皇帝制定长远政策的智囊。 在他的协助下,唐玄宗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共同缔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景象。 然而,尽管姚崇的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他在官场上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强硬的政治手段,无可避免地触怒了一些权势人物。其中,张说便是姚崇的主要政敌之一。 张说本身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官,其文笔流畅,屡次通过文章展现其政治观点,也因此获得了皇帝的赏识和提拔。然而,尽管张说在文采上颇有建树,姚崇对其政治才能却评价甚低。 两人的政治理念和行事风格截然不同,姚崇认为张说过于依赖文采而忽视实际政策的实施,加之张说的性格中带有一定的暴躁与贪婪,这使得姚崇对他抱有深深的不屑。由此,两位宰相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政治斗争也愈演愈烈。 姚崇的警觉性极高,他敏锐地察觉到张说与皇帝的兄弟李隆范之间频繁的往来可能隐藏着不利于国家的阴谋。 在一次朝会上,姚崇特意延迟离开,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唐玄宗询问原因时,姚崇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唐玄宗决定将张说贬到相州,有效地遏制了潜在的政治风险。 此举虽然暂时解决了姚崇的直接政治威胁,却也加深了与张说的仇恨。虽然张说被贬,但其政治生涯并未就此结束。不久后,张说因政治局势的变动再次被召回朝中,重掌大权。 与此同时,年迈的姚崇则感受到了政治舞台的变幻莫测,其对家族未来的安全深感忧虑,尤其是鉴于他的子女未能在朝政中展现出足够的能力与魄力,这让他更加担忧他们在自己去世后的命运。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决定将这一策略传授给自己的长子,希望借此来保护整个家族免受可能的灾难。在他生命即将终结时,姚崇召唤长子至床边,并确保只有他一人在场,这一刻,他将那个长久构思的计划告诉了长子。 在姚崇逝世消息传出后不久,张说前来姚府,表面上是为了吊唁,实则心怀另有所图。不料,他到访时,姚崇的长子展示了极高的礼仪,不仅表现出深厚的哀悼之情,还展示了家中珍贵的宝物,并邀请张说鉴赏。 这种礼遇使张说大为感动,出于礼貌,他接受了一些宝物。在这之后,姚崇的长子又提出请求张说为其父亲的墓碑题字,这一请求得到了张说的快速应允。张说的这一行为,加上他接受的宝物,很快在朝中和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宣示。 姚崇的这一策略精妙在于,他利用了张说的人性弱点和政治需求,使其在无形中成为了姚家的一名“保护者”,因为张说在公众面前已经表现出了对姚崇的尊重和怀念。任何后续对姚家的敌意行为,都会使张说陷入道德和政治的两难境地。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姚崇即使在生命终结时,仍能运筹帷幄,保护家族的智慧,也体现了他深谙人心、善用政治策略的非凡才能。通过这种方式,姚崇成功地为自己的家族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未来环境,确保他们在他离世后依然能够安稳生活。 参考资料:林君雄主编. 《锦囊妙计1001》 1994
后来他想拿回,结果说已经刻上墓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