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苏州南石子街的一处民宅前,突然停靠一辆满载着日本侵略兵的军用卡车,一个军官下车后开始叽里呱啦地叫嚷,翻译官赶紧有样学样,抬手指着门前不远处的池塘大喊:“抽干池塘,寻找宝物。” 卡车上的日本侵略兵听到命令后,纷纷跳下卡车,将车上载着的一个很大很重的抽水泵给抬了下来。 日本侵略兵很霸道,也不管池塘的主人是否同意,直接将抽水泵接上长长的管子,开始对人家门前的池塘进行排水。 很快,池塘里的水被大功率的抽水泵排空了,却并未有什么宝物出现。日本侵略兵的军官见状有些生气,带着怒气再次喊着什么, 日本侵略兵听到他的话后,纷纷到车上取来铁锹,冲到满是淤泥的池塘里四处挖掘起来。 一直忙碌到天黑,这群日本侵略兵也没能在池塘里挖到宝物,最终只好悻悻地离去。 日本侵略兵要寻找的宝物共有两件,分别是西周大盂鼎和西周大克鼎。而那户老宅的主人姓潘,是这两件宝物的拥有者。提到潘家与这两件重宝的事情,还要从88年前说起。 1849年,陕西省郿县礼村的一位农民下地干活时,意外地刨出一个大铜鼎来,他对文物有所了解,知道大铜鼎很值钱,并未四处声张。 他借来几匹马,套在自家的马车上,当天夜里带着家人将大铜鼎给挖了出来,连夜找到当地的文物贩子,卖了不少钱。 这位农民挖出的大铜鼎,就是后来著名的西周大盂鼎,因为他的贩卖而流落到文物市场上。岐山首富宋金鉴发现了大盂鼎的价值,花重金买了下来,准备作为传家宝收藏。 然而,大盂鼎这件宝物太过显眼,宋金鉴购宝之事很快传得人尽皆知,贪婪的岐山县令周庚盛得知此事后,起了贪念,以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宋金鉴手中抢了过来。 周庚盛对文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争夺此鼎完全是为了发财,大盂鼎到手后,立刻被他转手卖给了一位北京的古董商人。 宋金鉴遭到县令欺压,痛失爱宝,心中悲愤不已,一直暗中观察大盂鼎的去向。当他得知大盂鼎被县令贩卖到北京后,他立刻赶赴北京,以3000两白银的高价,又偷偷地给买了回来。 宋金鉴对大盂鼎非常珍爱,每日都会偷偷鉴赏一番。不过,宋金鉴深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晚年病重时,担心自己死后,家里人会因大盂鼎遭难,果断决定将大盂鼎卖给了袁保恒,仅要了700两白银,这样的价格与他当年购得此宝时花费的价格相去甚远。 袁保恒购买大盂鼎时,是陕甘总督左宗棠手底下的一名幕僚,袁保恒知道左宗棠素来喜爱古董文玩,因此得宝后不敢专美,为了讨左宗棠欢心,遂献宝于他。 左宗棠得到大盂鼎后爱不释手,将其视为家中至宝,轻易不肯示人。彼时,左宗棠正处于事业上升阶段,在官场混得春风得意,加之自身确实具备真才实学,难免有些恃才傲物。 永州总兵樊燮,看不惯左宗棠得意,于1859年向咸丰皇帝进谗言,几乎将左宗棠入罪。左宗棠当时的处境非常狼狈,已经到了无法自救的程度,眼看着就要被人构陷。 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素来正直,看不惯左宗棠遭人陷害,便挺身而出。不仅在朝廷上仗义执言,在私下里更是花费了大量财力,替左宗棠上下疏通关系,这才勉强帮他脱了罪。 正所谓大恩不言谢,左宗棠乃知恩图报之人,他知道潘祖荫也是一位酷爱金石之人,便慷慨割爱,将大盂鼎送到潘祖荫府上,以谢搭救之恩。 潘祖荫是一位青铜器的收藏大家,得到大盂鼎后欣喜万分,对于他这样的收藏者而言,得到此鼎远比得到黄金万两还要开心。 数十年后,又花重金买到了大克鼎,集两件重器于一室,在当时传为佳话。甚至还流传出一种说法,“天下宝物有三,潘家独占其二”。 遗憾的是,潘祖荫享受美誉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病逝了。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尊宝鼎,一再嘱咐弟弟潘祖年,一定要保护好它们。 潘祖年知道,潘家失去潘祖荫的庇护后,很难保住两尊宝鼎,为了完成哥哥临终嘱托,他悄悄将两尊宝鼎运回了苏州老宅,低调地收藏起来。 回到苏州老家不久,潘祖年的孙子意外患病离世,潘祖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不欲生,一时间难以疏解,竟然重病卧床,奄奄一息。 潘家遭逢接二连三的变故,潘祖年自知命不久矣托,只是放心不下两尊宝鼎,始终不肯闭眼。直到他的孙媳妇潘达于,跪在病榻之侧,当面发誓宁死也会保住宝鼎,潘祖年这才安心合眼。 潘达于身为弱女子,被迫成为落魄潘家的顶梁柱,但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她却始终坚守承诺,无论是面对生死危机,还是面对商人重金求购,皆不为所动,坚称宝鼎已经不知去向。 其实,两尊宝鼎一直被她藏在身边,或埋在地下,或用破烂衣服、棉被等伪装成破烂,以此掩人耳目。 1937年,日本侵略兵到潘家搜查宝鼎时,潘达于带着家人外逃前,已将宝鼎埋在房子下面的地底,躲过了日寇的搜查。但日本侵略者仍不死心,这才出现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直到1951年,潘达于毅然将她历经艰险保存下来的两尊宝鼎捐献给国家,她这才得以放松下来。 国家奖励她2000万旧币,潘达于一分未动,全额捐献了出去,只将那张奖状,挂在了自己的卧室,算是给自己多年的付出留下一点痕迹。
1937年,苏州南石子街的一处民宅前,突然停靠一辆满载着日本侵略兵的军用卡车,一
野史记录
2024-11-20 22:01: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