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死得突然,又没找到密诏,皇后为何不立亲儿子却帮道光登基?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这是清史稿对清仁宗突然驾崩的记载,从短短二十余字可以看出,嘉庆驾崩的时间、地点,以及驾崩后皇后钮祜禄·绮雪支持清宣宗嗣位。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史实。按照清朝当时的惯例,皇帝生前会设置立储的密诏,分别存放于两处,一份在自己的身边,另一份则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只有等皇帝驾崩后,大臣们才可以打开密诏。 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以后,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按照成规对嘉庆的贴身物件和匾额进行查看,寻找秘密立储的密诏。然而,事情却出了意外,两处全都没有找到嘉庆立储的密诏。 难道是嘉庆驾崩之前没有来得及留下秘密立储的遗诏吗?按理说不应该,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已经60岁了,虽然很突然,但这个年纪在清朝也已经算是高寿,应该有考虑“后事”的觉悟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嘉庆突然驾崩,又没有找到立储的密诏,谁来继承皇位登基当皇帝,一时间成了悬而不决的事情。 立储在封建社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片刻也耽误不得,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主持大局,尽快推举一位皇帝登基。 按照封建社会的制度来讲,当时能够影响谁当皇帝的人,主要是顾命大臣和皇后。但嘉庆死得突然,并未设置顾命大臣,皇后绮雪便成了举足轻重的人。 皇后绮雪也确实不负众望,在关键时刻果断站了出来,全力支持二皇子绵宁登基当皇帝,她的提议立刻获得众位大臣们的支持,绵宁顺利登基,史称道光帝。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疑问,绮雪是嘉庆的第二任皇后,比嘉庆小十多岁,嘉庆驾崩时她正处于一个做事沉稳,思想稳重,且权威正盛之时。 重要的是,她当时膝下有一个亲生儿子皇四子绵忻,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在没有密诏而拥立皇帝之时,她为何对自己的亲儿子只字不提,反而全力支持道光帝登基呢? 根据这段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皇后绮雪似乎迎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可以全力支持皇四子绵忻登基,从而母凭子贵走上人生巅峰。 但事实上,皇后绮雪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她的选择不仅正确,而且成功。 其一,嘉庆驾崩之前,虽然谁是储君属于秘密,事后也并未在第一时间找到立储的密诏,但嘉庆希望谁成为储君,却并非全无痕迹。 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惨剧重新上演,雍正发明了这招“秘密立储”的方法,将谁是未来接班人的答案留在最后揭晓,以此来避免皇子之间互相争斗。 从表面上看去,这个办法确实可以将储君有效地保护起来,但也做不到丝毫不留痕迹。原因非常简单,一位储君想要顺利接班,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素质,他的身边也必须要培养出一批未来的班底。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朱标,朱元璋为了帮助儿子接班,可谓是煞费苦心,通过一系列操作,让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对朱标死心塌地。虽然最后的结局不尽人意,但那毕竟是一场意外,不能推翻提前培养班底的重要性。 所以,皇帝虽然不宣布谁是储君,但从对待储君的态度和行动来看,总会发现一些不同。那些不在立储范畴内的皇子若是大肆拉拢朝臣,自然也不会被允许; 其二,虽然皇四子绵忻是皇后绮雪的亲生儿子,也具备争夺皇位的机会,但无论是皇后背后的势力,和皇四子绵忻平日里的积累,对上皇二子绵宁和他的班底,胜算非常低。 虽然说高风险高回报,但这种事情若是输了,也就意味着死亡。皇后绮雪与皇二子绵宁的感情很好,若是关键时刻鼎力支持皇二子绵宁登基,则是一个绝不会输的做法。两者权衡之下,皇后做出了选择,帮助道光帝登基! 正因为此举,日后道光对皇后绮雪十分尊敬,对她的儿子也不薄,全都过上了富贵的生活。笔者以为,皇后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为自己和儿子谋一个好的未来,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
嘉庆死得突然,又没找到密诏,皇后为何不立亲儿子却帮道光登基? “二十五年八月,仁
野史记录
2024-11-20 22:01: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