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邓小平夫人卓琳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大儿子“胖胖”从她的身边走过,她看到这一幕,意识到一个问题,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去找邓小平。 “胖胖”是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的大儿子,1944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彼时正处于战争的焦灼状态,刘邓大军四处征战,邓小平一心为国,却忽略了自己的家事。 1945年,129师驻扎在涉县东岸村,总算是暂时安顿下来,卓琳洗衣服时看到身边走过的“胖胖”,突然想起来,“胖胖”马上就要2岁了,却还连正式的名字都没取呢。 以后他上学,没有正式的名字哪行呢?想到这里,卓琳赶紧去找邓小平说这件事儿。 邓小平听完夫人的话,认为她的话非常有道理,为大儿子取名字这件事,确实不能再拖了。 邓小平略作沉吟后,想到了“胖胖”的出生地是在太行地区,就想以“太行”为自己的儿子命名。 毕竟,太行地区对革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邓小平革命、生活多年的地方,而“胖胖”的出生地麻田村,更是有着太行山“小延安”的说法,若是给儿子取名“太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听了邓小平的想法,一旁奋笔疾书的刘伯承却将手中的笔停下,放在桌子一侧的笔架上,望着邓小平笑而不语。 邓小平这才恍然大悟,想起师长的儿子已经取名叫“太行”,他若是也取同样的名字,有些不合适。 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在历史中往往并称为“刘邓”,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刘伯承与邓小平搭班子带兵。 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他们二人的关系远远不止工作关系这么简单,私下里更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在太行地区期间,他们不仅工作在一起,就连两家住的房子也是挨着的,无论私下交流还是忙于工作,他们两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很长。 卓琳向邓小平提出给“胖胖”起名字时,刘伯承正好就在邓小平家办公,这才有了前文提到的一幕。 邓小平率先开口,对刘伯承说:“师长啊,你娃占了我娃的名字咯。”卓琳也接口道:“那师长就给取一个新名字吧。” 自古以来,中国人给晚辈取名字,一般都是父亲或者爷爷来取,邓小平夫妇却主动邀请刘伯承来取,可见他们的关系之亲密。 刘伯承听了卓琳的话,却坚持不肯,称取名的事情是政委的“工作”,不是师长的活儿。邓小平却不肯罢休,称“刘邓”不分家,坚持让刘伯承给“胖胖”取大名,还将“胖胖”喊到了身边。 刘伯承看着来到面前的“胖胖”,也不再推辞,仔细端详一番后,拿起手边的笔,在白纸上挥笔写下四个大字——“朴实方正。” 写完后,刘伯承并未立即放下笔,而是提笔又在四字中圈出两个字来,一个“朴”字,一个“方”字。随后刘伯承对邓小平夫妇笑着问道:“孩子就叫朴方,你们看可好?” 邓小平夫妇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立刻满口答应,邓朴方就这样拥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 邓朴方不负父母的期望,长大后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于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一名北大的高材生。 遗憾的是,邓朴方在6年后受到父亲的影响,卷入了历史漩涡之中,被一些人逼迫做出对父亲不利的事情。 邓朴方自幼对父亲敬重,宁肯被关进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房间里,也绝不肯低头。据《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记载,饱受痛苦的邓朴方,最终选择从三楼一跃而下,导致终身残疾。 邓朴方被送到医院后,因为身份被拒绝治疗,辗转换了几家医院,最后由妹妹邓楠签字,这才得以接受治疗。邓楠当时也处境艰难,到医院签字后没有机会陪伴哥哥,就立刻被带走了。 经过治疗后,邓朴方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高位截瘫的残疾,生活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 时间来到1971年,邓小平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对儿子的惦念却一刻也没有减弱。他当时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儿子邓朴方能够来到自己的身边。 他的这个愿望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得以实现,邓朴方与父母相见,一家人迎来难得的团聚! 此后,邓朴方得到马克斯博士的帮助,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和治疗。又在加拿大接受了阿姆斯特朗教授的手术治疗,终于可以坐起来并利用轮椅行动。这样的改善对于一直卧床的邓朴方而言,无异于是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困顿于轮椅之上的邓朴方,并未就此沉沦,反而激起了他帮助更多人的信念。从外国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回国以后,他立下一个志向,要建立一个属于新中国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获得新生。 在邓朴方的不断努力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1984年3月15日正式成立。短短数年之间,数十万的白内障患者、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得到了治疗,恢复了健康。 与此同时,上千个残疾人工疗站和社区康复站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向各地的残疾人提供帮助。 邓朴方的胸怀极其宽广,他将自己帮助残疾人的目光投向了国际,大力推动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全世界残疾人做出了贡献。因此,他成为第一位荣获“国际残奥委勋章”的中国人。 如今,邓朴方依然奔走在帮助残疾人的路上,让无数残疾人在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重获新生,重新得到直面生活的勇气,感谢有你!
1945年,邓小平夫人卓琳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大儿子“胖胖”从她的身边走过,她看到
野史记录
2024-11-20 22:01: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