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至479年,孔子在世,开创了私学,广收门徒,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

鹏举谈历史 2024-11-14 22:54:14

公元前551年至479年,孔子在世,开创了私学,广收门徒,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学派的创立,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中华文化的沃土,成为了汉代的主要政治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汉代与宋代的儒学热潮,可谓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汉学”与“宋学”两大高峰。孔子作为教育界的鼻祖,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连海外也受到广泛推崇。日本在隋唐年间多次派遣唐使前来学习典籍,俄罗斯在清朝时也在北京建立了汉学研究中心。更有马可波罗来华,赞叹中国为神秘的东方国度,明清之际,传教士们更是纷纷前来探寻儒家文化的奥秘。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对《易经》情有独钟,研究其中的语言规则,简直让人感叹:儒家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孔子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日中天,他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所创造的中国千年文明,堪比耶稣在欧洲、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朝鲜学者金益洙称孔子为“万古圣人”,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更是将他誉为“无冕皇帝”,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则夸赞孔子为“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这位智慧的化身,俨然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 那么,孔子为何要创立儒家学派呢?这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人,鲁国不仅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更是承载了周公礼法和殷商文化的重镇。随着天子地位的日渐式微,孔子心中燃起了恢复礼制的希望,力图解决“周文疲弊”的窘境。他游说各国,成为政治谋士,尽管屡屡遭遇冷遇,但这位“仁者”依然不改初衷,收徒讲学,传播思想,最终在晚年回到鲁国,整理经典,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弟子众多,传说有三千人之多,其中七十二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而其中的“孔门十哲”更是人才辈出,堪称一时之俊。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奠定了儒家学派的经典基础。 儒家学派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政”,兴办私学,期望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与墨家齐名,门徒众多,孟子与荀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认为“性恶”,二者的争论可谓是“千古之争”。 第二阶段:汉代“独尊儒术” 汉代可谓是儒家学派的巅峰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经典著作被官方指定为教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设立了“五经博士”,还广设学校,儒家的地位如日中天。 第三阶段:魏晋“玄学”与“佛学”兴起 汉代之后,士人因战乱而倾向清谈,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圭臬,形成了玄学的风潮。与此同时,佛教的传入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儒家思想逐渐式微,面临低潮。 第四阶段:宋明理学的兴起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文人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本,而陆九渊则开创了“心学”,形成了“陆王学派”,理学思想影响深远。 第五阶段:明清“考据学”兴起 进入明清时期,理学思想逐渐僵化,士人们转而考订经典,形成了“考据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则提出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改良,推动了思想的变革。 总的来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古人所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儒家思想的传播,正是通过无数仁者的努力与坚持,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0 阅读: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