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继位之后,问计于李纲,李纲说:“中国之御四裔,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而

夜梅聊文化历史 2024-11-12 23:17:50

赵构继位之后,问计于李纲,李纲说:“中国之御四裔,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而靖康之末皆失之。今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先自治,专以守为策,俟吾政事修,士气振,然后可议大举。”在李纲的看来,抵御外侮,不外战、守、和三策,金人兵临开封时,如果坚守,等四方援兵云集之后再战,如此则能避免靖康之耻。 南渡长江,定都杭州之后,随着朝局之逐渐稳定,南宋的主战派修改了李纲的战、守、和方略,提出“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的新思路。在此思潮指导下,张浚、韩侂胄相继北伐,结果先后遭受富平之败,符离之败、宿州之败,从此之后,南宋的字典中只剩下守、和二字。 万历时,在“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的策略影响下,杨镐被催促与后金出战,结果先败二道关,再败三岔口,文武将吏前后死去的有三百一十多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多人,明廷精锐为之一空,虽然以后在明朝的字典中依然有战、守、和三字,但国势已去,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鸦片战争后,历史又轮回,内忧外患之清廷开始讨论战、守、和三字。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虚弱的清廷侥幸获胜,当时朝野振奋,人心大快,根本没有考虑国势之强弱、事理之是非,次年,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爆发,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水陆夹攻大沽口炮台,很快,天津、北京相继沦陷,僧格林沁之东三盟精锐全部战死,圆明园在大火中毁于一旦。从此,清廷对西夷之策略只剩下“和”一字。 孙子兵法云,攻则不足,守则有余,何时攻?何时守?其实在老祖宗那里早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

0 阅读:26
夜梅聊文化历史

夜梅聊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