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1988年南海,一艘潜艇缓缓下潜,深海的压力仿佛要吞噬一切,潜艇内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紧盯着仪表盘,眼神中透着坚毅和期待。 这是中国核潜艇的深潜试验,也是他三十年隐姓埋名后,第一次以“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他就是黄旭华。深潜试验结束后黄旭华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回家。这条路,他走了三十年却从未真正到达过。 1958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两国核潜艇技术突飞猛进,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央高层果断决策必须研制自己的核潜艇,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彼时34岁的黄旭华正在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工作,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任务——参与核潜艇研制,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选择,黄旭华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他毅然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告别了妻子和孩子,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为了保密他必须“消失”,从此他与家人断绝联系,隐姓埋名化身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甚至连他的父母都不知道儿子的去向。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黄旭华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家里人四处打听却杳无音信,亲戚朋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叛逃了,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抓了。 各种流言蜚语像一把把尖刀刺痛着家人的心,尤其是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却始终盼不到儿子回家,父亲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儿子一面。 黄旭华的“消失”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只能将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核潜艇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核物理、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几乎是从零开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模仿,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就像一群拓荒者,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他们住在简陋的厂房里吃着粗茶淡饭,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计算,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就自己动手制造。 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从未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在这个过程中黄旭华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技术水平。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推动着中国核潜艇研制不断向前迈进。 198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进行了深潜试验,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刻黄旭华终于可以暂时放下肩上的重担,回家看望母亲。 三十年未见母亲已是95岁高龄。当黄旭华出现在家门口时,老母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颤抖着伸出双手抚摸着儿子的脸庞,仿佛要确认这一切不是梦境。 三十年的思念,三十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泪水。黄旭华跪在母亲面前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自己欠母亲的太多了,然而短暂的团聚后,黄旭华不得不再次离开,国家还需要他,核潜艇事业还需要他,他只能再次告别母亲,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1988年中国核潜艇深潜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海防的坚强盾牌。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中国核潜艇技术不断突破,逐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新型核潜艇的研制使中国海军具备了更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
星期九的北风
2024-11-11 12:28: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