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日军发起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部队如同草木皆兵,纷纷溃败,长沙、桂

鹏举谈历史 2024-11-08 16:49:06

1944年4月,日军发起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部队如同草木皆兵,纷纷溃败,长沙、桂林等地接连失守,国民政府的抗战能力引发了美国的疑虑。于是,美国决定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试图从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944年7月22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美军观察组的第一批成员——9位勇士,乘坐C-47运输机,飞抵延安。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贺龙等中共领导人如同迎接贵宾般,早已在机场翘首以待,热情欢迎这支“远道而来的客人”。 回想三年前,日本偷袭珍珠港,犹如一声惊雷,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迅速对日宣战,双方自此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敌人。为了牵制日本的兵力,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大力支持,目的明确——借助中国的力量,削弱日本的战斗力。 1942年春,美军将领史迪威受命赴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的参谋长。除了处理军事事务,他还肩负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实施。然而,史迪威在与蒋介石政府的合作中,深感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尤其是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令他愤慨不已。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深知,正是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得日本无法分出更多兵力与美国在太平洋正面交锋。于是,他一边向美国索要物资,一边放出“若不给予支持,我就准备与日本谈判”的狠话,令史迪威更加厌恶国民党当局。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作为,史迪威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政治力量进行合作。于是,中国共产党这朵在敌后悄然绽放的“抗战之花”便进入了他的视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共,史迪威从美国驻华使馆挑选了两位熟悉中国的顾问——戴维斯和谢伟思,他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传教士之子,深谙中国国情。二人如同“鱼与水”,迅速展开了对中共的调查与接触。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戴维斯向史迪威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美国政府直接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并派出观察员前往延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障碍,罗斯福总统对此并未立刻采纳。见美国政府迟迟没有反应,史迪威继续向白宫施压,要求向中共提供武器装备,以加速对日本的反攻。蒋介石得知后,怒火中烧,再次以退出对日战争威胁史迪威,令罗斯福也感到不快,意识到自己不能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 此时,戴维斯再次提出建议:如果美国政府对中共情况不够了解,不妨先派观察员前往延安,深入了解再做决定。罗斯福对此表示赞同,迅速要求相关机构制定方案,并两次致电蒋介石,提出派人前往延安的请求。蒋介石面对此情此景,虽心中不悦,却也只能表面上同意,实际上却在拖延。 就在罗斯福不断催促的同时,日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数十座城市沦陷,反映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无能,令美国政府忧心忡忡。为了挽回局势,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促使其积极对日作战。在华莱士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表示同意,并协助美国挑选观察团成员,最终,美军观察团赴延安的计划得以落实。 中共方面对此消息表示热烈欢迎,期待通过美军观察团向全世界展示其为民族抗战所作的努力,驳斥国民党对其的恶意宣传。为此,中共特意成立外事组,负责接待来访人员,并在延安临时修建了一个飞机场,以方便美军飞机降落。 1944年7月22日,阳光普照,延安的天空如洗,C-47运输机准时降落。美军观察组成员们从机舱走出,受到中共的热情接待,安排在专门整修的窑洞内,毛泽东与他们进行了多次会谈,表达了中共对抗日和国际局势的看法。观察团中的谢伟思,因其父曾是陈毅的老师,与中共领导人关系密切,迅速拉近了与毛泽东的距离。 在延安的三个月里,谢伟思与毛泽东的谈话多达五十余次,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共的抗战理念与对美国的感谢之情。观察组成员还前往晋察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了在中共领导下的军队与人民的真实情况。 1944年7月28日,谢伟思撰写了到延安后的第一份报告,观察团随后定期向美国提交报告,揭穿了国民党对中共的虚假宣传。这些报告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美国政府对中共的误解,增进了对中共及敌后根据地真实情况的了解,同时也促使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施加压力,确保其继续留在抗日阵营。 这场中美之间的“相知相识”,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携手抗敌的生动写照。愿这段历史,成为后人铭记的篇章,让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继续追寻那份共同的理想与信念。

0 阅读:7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