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域都有哪些古代外语文书?

温纶说过去 2024-11-04 09:30:10
楼兰六百年 在敦煌、西域的一些古代遗址中,往往会发现许多不同语言文字的文书,比如突厥鲁尼文(鄂尔浑-叶尼塞文)、吐蕃文、粟特文、吐火罗文(婆罗米字母拼写的焉耆-龟兹语)等。 穾厥文是突厥语民族于7到10世纪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型文字,多以来自西亚的阿拉米字母拼写,字体与古日耳曼人鲁尼文相似而称为突厥鲁尼文,又因其碑铭主要发现于蒙古高原的鄂尔浑河流域与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故又称为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汗国、回鹘汗国以及高昌回鹘王国都曾使用过这种文字。 粟特文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以西亚阿拉米字母拼写的伊朗语文字,分为三种字体,摩尼体用于书写世俗与摩尼教文书,佛经体用于书写世俗文书与佛教经典,叙利亚体用于书写景教文书。因为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人群之一,因此粟特文也在中亚、北亚与中原等地广泛传播,目前西域、河西一带的粟特文文书主要集中在8到11世纪。 吐蕃文即古藏文,在松赞干布时期借鉴梵文字母创制而来。立国于公元7到9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是当时的东亚强国,其在军事、政治与生产力水平上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曾经占领安西四镇(焉耆、龟兹、疏勒、于阗)长达170多年,还曾控制河西走廊数十年,两度占领长安,导致唐朝每年必须在长安以西重兵设防,称为“京西防秋”,因此敦煌、西域多地都曾发现大量吐蕃文写卷。 其中,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吐蕃文写本约700卷,绝大多数被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在一百多年前运至海外,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图书馆。

0 阅读:1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