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日军突袭上海,瞬间将这座繁华城市变为废墟。日军的阴影逐渐逼近南京,意图速战速决,迅速控制整个中国。面对这场危机,国民政府的命运如同悬在空中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转眼到了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演讲,激励了民心,并正式宣布迁都重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国民政府终于在1938年将大本营迁移至这座山城,三年后,重庆更是被设为陪都,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后方。 重庆,这座以火锅和山城著称的城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成为了各方势力的汇聚之地。早在民国初年,蒋介石就意识到四川的战略重要性,曾建议将其作为革命根据地。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意识到,南京绝非一个能够持久应战的地方。 日军派遣陆海空军,威逼南京,意图不言而喻。蒋介石迅速召开会议,发布《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开启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迁徙之路。洛阳、武汉、长沙等地都曾成为国都候选地,但因战局变化,最终决定迁往四川。 中国西南部地处内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宝地。重庆更是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成为连接东部的交通枢纽。然而,西南军阀的割据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国民政府的入川之路。 契机终于出现。四川军阀刘湘在围剿红军失败后,急忙前往南京求援。蒋介石心中暗想:“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好借机剿匪,顺便让我的军队进驻四川。”于是,蒋介石与刘湘密谋,开始了对四川的“进军考察”。 1935年10月,蒋介石意识到抗日战争一触即发,提前决定将国府迁都四川,并在一年后将“四川作为总根据地”的构想写进《国防计划大纲草案》。然而,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逼近,形势对国民政府愈发不利。 终于,在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重申迁都重庆的决定。1937年11月16日晚,时任中华民国元首的林森率领十余人离开南京,登上“永丰”舰,逆江而上,开启了迁都的第一步。 迁移初期,财政、内政等机关迁往汉口,交通、实业部门则迁往长沙。然而,随着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的接连打响,驻扎在这两地的政府机关不得不紧急撤离,最终迁往重庆。12月8日,蒋介石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本营从桂林飞抵重庆,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府迁徙,终于落下帷幕。 在迁移过程中,民族企业家卢作孚负责运送中国兵器、航天等重工业的设备和材料。然而,迁移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设备和文物在途中遭到损毁,甚至因为过于沉重而被迫舍弃。在激流中,一些船只触礁沉没,二十二名美好生命在此陨落。学校带领学生西迁,徒步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成为了那段历史中令人动容的篇章。 随着国家中心的转移,大使馆、大学纷纷入川,各种政党在重庆集会,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重庆,成为了各方势力的交汇之地,既是战略的大后方,也是民族存亡的希望之地。蒋介石在迁都后,开始整顿川军、兼理川政,进一步加强对四川的控制。 四川省主席刘湘去世后,蒋介石认为地方实力派群龙无首,遂开始整顿川军,以加强对四川的控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正是以持久战击破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避免日军逼迫国民政府签订屈辱条约的明智决策。同时,迁都保留了民族工业的基干力量,保护了众多宝贵资料,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与交流,成为了抗日战争有力的大后方。 在这段历史中,重庆不仅是国民政府的避风港,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象征。正如古人所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华儿女的斗志与坚韧,终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
1937年8月13日,日军突袭上海,瞬间将这座繁华城市变为废墟。日军的阴影逐渐逼
鹏举谈历史
2024-11-01 22:38:1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