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观念中,大学毕业考研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仿佛不考个研究生、博士生,就如同没有完成“信仰洗礼”。 于是,家里父母们一个个成了忠实的“学术信徒”,对孩子们“谆谆教诲”:考研吧!考上了就意味着你能功成名就,甚至比邻居家多了几分气势! 他们对打工这条路的描述总带有强烈的阶级鄙视:普通打工人?那不就是为老板挣年终奖的社畜吗?同学聚会时,能挤在一群程序员中间炫耀你“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人设? 家里的那种期待,夹带着高调的虚荣和复杂的情结,俨然是要让孩子去“皈依”学术之光。 只是,考研生真的在科研的清苦和孤寂中修成了“神”,还是沦为了另一种“社畜”,这个答案,只有熬过研一、修完论文的朋友才懂。
解决思路:将读研与工作的选择权留给孩子——清楚家长的期待是希望孩子更优秀,但不必用高压政策去强求考研。 让孩子在实习中体验职场的滋味、或与研究生前辈交流,把“读研”剥离掉那层虚荣,保持独立判断。 把人生的方向交给孩子自己掌舵,偶尔提醒而非主导,他们会更有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