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李献功面临生意崩盘的困境,为了偿还债务,他决定出售父亲传下来的“传家宝”,然而,当古董商一看到宝物上刻的字迹,脸色瞬间发白,急忙拒绝了他的交易,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字,让古董商如此惧怕? (信息来源:2017-05-23 央视网——《历史传奇》 20111212 发现圣旨金牌 第一集 神秘金牌) 199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索伦镇,李献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生意失败,债台高筑,曾经风光无限的日子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 为了还债,他变卖了家产,甚至连妻子结婚时的首饰都当了。但窟窿依然巨大,压得他喘不过气,走投无路之际,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托付给他的“传家宝”——一块金灿灿的金属牌。 这块牌子是父亲多年前在索伦河边挖土盖房时偶然发现的。 当时,沾满泥土的牌子被父亲用来清理铁锹,直到后来洗干净才发现其金光闪闪,似乎并非凡物。 父亲一直将它视为珍宝,临终前郑重地交给李献功,说是关键时刻能换点钱。 然而,李献功从未想过要动用这块牌子,在他们看来,这地方经常出土一些老物件,古董商贩也常来收购,但价格不过几十到几百块,所以当地人并不觉得古董有多值钱。 更何况,这块牌子看着很新,李献功也就没当回事,随手收了起来。 如今,走投无路的李献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块牌子上。 他先是去了金店,但金店以金属含金量不足为由拒绝收购,他又参加了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专家们却都无法辨认这块牌子的来历,纷纷摇头。 最后,一位当地的收藏家刘振春看中了这块牌子,愿意出价1.2万元收购,李献功喜出望外,觉得终于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然而,就在签约当天,刘振春在仔细观察牌子时发现上面刻着“张字96号”的字样,作为一个资深的古董商,刘振春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考古人员刻上的编码,意味着这块牌子可能来路不正。 尽管李献功看起来老实巴交,不像盗墓贼,但刘振春还是不敢冒险,最终放弃了交易,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将金牌的照片发给了上海博物馆请求鉴定。 这边,李献功的希望再次破灭,无奈之下,他决定将牌子熔掉换钱,多少算多少,先把债还了再说。 就在他即将把牌子扔进熔炉的千钧一发之际,刘振春气喘吁吁地赶到,一把抢下了金牌,激动地喊道,别烧,这是文物! 原来,上海博物馆的专家鉴定后确认,牌子上面的文字是元初忽必烈时期通行的八思巴文,这块牌子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李献功惊出一身冷汗,没想到自己差点毁掉一件国宝。 当时,全世界刻有八思巴文的元代牌符只有三件,一件是西藏扎西伦布寺的铁质镀金牌,一件是远东国家博物馆的长方形银牌,还有一件就是这家研究所的银牌。 而李献功的这块,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的唯一一块元代圣旨金牌,其价值和地位远高于其他三块。 牌子上的文字也被破译:“奉至高无上之神旨,皇帝诏曰,此令不可违抗,违者处死。” 事实上,这块金牌的传奇故事,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 当时,李献功的父亲病危,他将这块金牌作为传家宝托付给了儿子,并神秘兮兮地告诉他这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随身物品,价值连城,但李献功当时并没有太在意。 当一位名叫包详的教授看到了李献功留下的照片和拓片,一眼认出这是一块元代圣旨金牌。他意识到这块金牌的价值不可估量,于是立即赶往旅馆,以6300美元的价格从李献功手中收购了这块金牌。 包详教授并没有将金牌高价转卖,而是将其捐赠给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这块金牌最终成为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块金牌从被埋藏在土里,到成为农家的传家宝,再到差点被熔化,最终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命运几经波折,令人感叹。 这其中,既有偶然的机遇,也有人们对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识和努力。 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发现。
20世纪90年代,李献功面临生意崩盘的困境,为了偿还债务,他决定出售父亲传下来的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0-31 22:23:43
1
阅读: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