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京剧《奇袭白虎团》时,想起了曾经的战斗英雄杨育才,就问在身边陪同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肖华回答说:“不大清楚。”演出结束后,肖华立即责成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的情况。 (信息来源: 2023-10-17 中国法治 ——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访著名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杨育才) 1953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板门店的谈判桌上,交战双方仍在角力,前线的战斗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7月初的一天,杨育才,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副排长,刚完成一次侦察任务回到部队,就接到了团长王志山的紧急命令。 作战室里,气氛凝重,王志山开门见山,下达了“奇袭白虎团”的命令。 “白虎团”是南朝鲜军首都师下属的第一团,全部使用美式装备,战斗力很强,从没打过败仗,是南朝鲜军里的王牌部队。 他们的指挥部设在防线后方,戒备森严,易守难攻。 深入敌后,端掉“白虎团”指挥部,无异于虎口拔牙。 但杨育才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一场至关重要的硬仗。 杨育才马上回去,开始挑选能打硬仗的人。 他需要的是善于捕俘、格斗技术过硬、枪法精准、投弹技术高超的尖兵。 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出了十名战士。加上朝鲜人民军的金大柱和韩淡年,还有杨育才自己,这支奇袭小分队一共有13个人。 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杨育才精心制定了作战方案。 他们会装扮成南朝鲜军队的士兵,护送一个由杨育才扮演的“美军顾问”回团部。 在这次行动中,美军顾问和由韩淡年扮演的队伍指挥官是关键人物。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杨育才要求所有队员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南朝鲜军士兵,反复演练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力求做到天衣无缝。 7月13日夜晚9点,我军炮火延伸射击,掩护奇袭小分队行动。 杨育才带着队员们按照计划的路线,悄悄接近敌军阵地。 然而,意外发生了。 一名战士不小心踩到了地雷。 万幸的是,那是一颗反坦克雷,由于重量不够,并没有爆炸。 但这个意外也提醒了杨育才,雷区危险重重,必须改变路线。 他当机立断,命令队员们走公路,快速前进,装作是从前线溃逃下来的败兵。 一路上,他们避开了几拨敌军的巡逻,有惊无险。 就在杨育才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名战士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一个人。 杨育才立刻提高了警惕,心里数了数人头,发现多了一个陌生面孔。 他示意韩淡年和金大柱控制住此人,并询问当晚的口令。 结果发现,此人竟然是一名真正的南朝鲜军逃兵,在战斗中溃逃,误打误撞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杨育才将此人捆绑起来,藏在路边的草丛中。 得到口令后,杨育才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他担心对方提供的口令有假,于是安排韩淡年在遇到敌军盘问时,先让对方说出前半句口令,确认无误后再作回应。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敌军的游动哨。 韩淡年按照预先的安排,成功地骗过了对方,顺利通过了关卡。 穿过勇进桥后,他们距离敌指挥所只有几百米了。 前面的公路上突然出现了20多辆敌军卡车,来回跑动,形成了一个封锁点。 杨育才判断,这些卡车应该是运送弹药的,押送人员不会太多。 他立刻命令,三人一组,快速袭击一辆卡车,迅速打开缺口。 随着几声枪响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奇袭小分队突破了封锁线,继续向敌指挥部挺进。 敌军指挥部里,陆根珠和白德利还有美军顾问正在激烈争论,要不要后撤防线。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死神已经悄无声息地来了。 杨育才带领队员们对准正在搬运物资的敌警卫排,猛烈开火。 毫无防备的敌警卫排瞬间倒下一片。 趁着敌人慌乱之际,杨育才率领几名战士冲进了敌指挥部。 屋内几颗手榴弹炸开,陆根珠满脸是血,吓得他赶紧逃跑。 在门口,他与战士李志相遇。 李志的右臂中了一枪,但他还是用左手拿枪,把陆根珠解决了。 看到局势不对,屋里的其他敌人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 凌晨3时43分,战斗结束。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一面绣着虎头的旗帜,两侧写着“优胜”二字。 这正是南朝鲜军“白虎团”的标志。 这场战斗中,13个人对抗了数百敌人,最后打死了74个敌人,还抓了19个俘虏,而自己这边只有3个人受了点伤,简直是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为后续的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天后,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 战争结束后,杨育才继续在军队服役,直到退休前任副师长。 杨育才,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那种英勇无畏、机智果敢、淡泊名利的精神,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4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京剧《奇袭白虎团》时,想起了曾经的战斗英雄杨育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0-31 21:37:35
0
阅读:173
平凡的人
共和国的英雄,祖国人民的骄傲。点赞啦[赞][赞][赞][并不简单][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