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后来回忆:陈永贵还是有骨气的,但有时又有点意气用事。他对一切援助予以排斥,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0-31 22:12:34

胡耀邦后来回忆:陈永贵还是有骨气的,但有时又有点意气用事。他对一切援助予以排斥,在他看来,接受外援就是动摇了自己的“自力更生”。七十年代有了机械化,村里到山上安了滑道,一次往山上挑粪,一个年轻人说将粪筐往滑道上一挂一溜就上去了何必用肩挑呢。陈永贵又让大家到大柳树下开会,说有了机械化也不能丢了“艰苦奋斗”。他带头拿起粪筐,天上的滑道吊着东西在飞,他挑着两筐粪在山坡上爬,村民们不声不响跟在他后面…… 因为大寨村太苦,一些年轻姑娘想到外地找对象,遭到陈永贵严厉批评。闻名全国的“铁姑娘队”的姑娘不断收到一些各地寄来的“求爱信”,也真有姑娘和外地人信来信往建立了感情。陈永贵像个大家长,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对大寨这块纯洁土地的侵蚀。他在大柳树下召集团组织会议,要求铁姑娘正确对待婚姻。 若将大寨比作祖国大地上的一朵奇葩,那么这朵花便是在风雨交加中顽强绽放,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黯然凋零,又在经济的浪潮中重新焕发生机。在这段曲折的历程中,大寨人始终坚守着一个永不过时的信念:人总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记者问道:“从某种视角来看,大寨无疑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大寨人勇往直前,成为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杰出典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由此应运而生,大寨也成为了全国农村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云霄。您认为,大寨人创造大寨精神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能否谈谈当时大寨人如何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的情景?” 郭凤莲深情回顾道:“当年,大寨的自然条件确实极为艰苦,几乎难以让人生存。七沟八梁将这片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847亩耕地由4700块小块地组成,平均每块地不足两分大。在我们农村,要想过上好日子,首先就得把地种好。因此,1953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后,大寨便决定先造地。初级社建立后,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社员制定了《十年造地规划》,决心在七沟八梁上开创新天地,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种植养殖业,倡导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那时,我们并没有去想这是什么精神,全村人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改变落后面貌,解决吃饭问题,过上温饱的生活。” “当时,村里把第一个造地工程选在了白驼沟。1953年冬天,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刺骨。大寨50多名壮劳力顶风冒雪,走上白驼沟,垒石筑坝,开创新田。男人们在地里劳作,妇女们则把饭菜送到地头。在那样的天气下,再热的饭菜没等送到就已经冻成了冰疙瘩,人们把这种饭叫做‘冰碴饭’。大家嚼一嚼,咽下去,接着干活。这一干就干到了腊月二十九,正月初三又接着干。前后一共干了18天,造出了5亩新地。这对于大寨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大寨,这个山区农村,因其曾经的辉煌而与众不同,它所经历的曲折道路赋予了其旅游资源独特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活化石。透过它的历史和现实,人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的农民和农村。”鉴于大寨在新中国成立后独特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大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直接依赖于其丰富的历史景观。 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是大寨宝贵的财富。大寨的奋斗历程和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都可以从这些历史景观中追寻和缅怀。在大寨第一次创业时期,陈永贵以其坚定的领导力,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寨实际的发展道路,使大寨成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以陈永贵为主题的历史景观,不仅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怀念了领导人的风采,更教育了后辈子孙,深刻诠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厚情怀。 红旗渠精神与大寨精神遥相呼应,都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秉持节俭朴素的民族传统,在发展新中国农业、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红旗渠,这一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杰作,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上修建起了令人惊叹的大型高山引水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 林县,作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是当时河南省大寨式农业先进典型之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红旗渠的修筑是林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干旱缺水的伟大创举。面对“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林县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历经十年酷暑,劈开了太行山的千古石壁,削平了1250座山头,挖砌了1818万立方米的土石,架设了157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最终将漳河水以每年3亿立方米的水量源源不断地引入林县,在太行山腰上修筑起了全长1500公里、闻名海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0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