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山西太原,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李蓼源蜷缩在角落,他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几天前,他还是阎锡山的秘书,而现在却成了阶下囚,这只因为一纸文字。 (来源:山西日报: 李蓼源同志生平) 李蓼源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教育。 长大后,他目睹国家四分五裂,百姓苦不堪言,心中满腔热血,想要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出路。 他渴望一个强大、民主、进步的中国,而共产党的理念,恰好与他的理想产生了共鸣。 1938年,李蓼源考入中央宪校太原分校,毕业后被留在了校长阎锡山身边,成为了一名秘书。 然而,他并不知道,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生死考验。 1945年的一天,李蓼源在为阎锡山编写《革命动力》一书时,一不留神,将心中所想写进了书稿:“共产党的主张才是为民爱民主张公道”。 这句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话,在当时却如同惊雷,在阎锡山的官邸炸响。 阎锡山震怒,当即下令秘密处决李蓼源。 消息传出,李蓼源的朋友们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希望能够救他一命。 阎锡山的政卫师长贾宣宗敬佩李蓼源的才华和为人,不愿眼睁睁看着他送死,于是想方设法拖延时间,希望阎锡山能够回心转意。 然而,阎锡山态度坚决,李蓼源最终还是被关进了地牢。 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更没有屈服于淫威,咬紧牙关,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李蓼源的遭遇,让阎锡山的五堂妹阎慧卿深感同情。 她深知李蓼源的为人,也明白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 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找到阎锡山,为李蓼源求情。 在阎慧卿的再三哀求下,阎锡山终于松口,答应放了李蓼源。 就这样,李蓼源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捡回了一条命。 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蓼源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 他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阅历,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女子师范学校高师部教员、太原工学院学报编委会总编辑、民盟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蓼源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真相的追求。 他积极参与文史资料的征集和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历史类书籍和文章。 如《中苏人民友谊史》《中国古文明创造史》《技术革命史》《中国史学史稿》等。 1989年,李蓼源担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主任,主持了《山西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辑出版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认为,文史资料是历史的见证,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必须本着“存真求实”的原则,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 除了学术研究,李蓼源还积极参与参政议政工作。 他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在经济建设、统一战线、社会治安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山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蓼源的一生,是充满传奇和波折的一生,也是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 他早年经历了政治风波,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投身文史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李蓼源的一生,是爱国情怀和为国奉献的典范,他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1945年,山西太原,阴暗潮湿的地牢里,李蓼源蜷缩在角落,他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几
麒阁天下事
2024-10-28 16:43:0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