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邓颖超80大寿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特地托人为她送来一只玻璃玉兔,她看到后不禁潸然落泪:“没想到她居然还记得!” (来源: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邓颖超) 时间回到1938年,日寇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武汉沦陷,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场浩劫中,最无辜、最脆弱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妇女生活》杂志主编沈慈九,一位心系苍生的女性,率先发出了救助难童的呼吁。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的呼声显得那么微弱,国民政府忙于战事,对难童的困境置若罔闻。 沈慈九心急如焚,她想到了一个人——邓颖超。 作为中共长江局妇女部的领导人,邓颖超在妇女界拥有极高的威望,也一直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 邓颖超得知情况后,立刻行动起来,她召集各界人士,商讨救助难童的事宜。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活动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邓颖超深知,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必须寻求国民党方面的支持。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拜访宋美龄。 宋美龄,国民党第一夫人,在政界和社会各界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邓颖超的请求,她没有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将保育会纳入她所领导的妇女组织名下。 邓颖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就这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共同为拯救难童而努力。 1938年1月24日,汉口一江春饭店,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举行。 来自社会各界的183位知名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 邓颖超作为组织委员会的实际负责人,为保育会的筹备和运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保育会成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工作。 各地保育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积极投身到救助难童的行列中。 然而,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 经费短缺、物资匮乏、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保育会的工作人员。 为了筹集资金,保育会的成员们各显神通。 冯玉祥夫人李德全,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为了难童,放下身段,四处奔走,向社会各界募捐。 冯玉祥将军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商贾巨富慷慨解囊。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保育会的成员们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孩子们的生存环境。 他们四处奔波,筹集粮食、衣物、药品,尽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1938年10月,武汉战事吃紧,国民政府决定将陪都迁往重庆。 保育会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将数千名难童安全转移到大后方,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间紧迫,保育会的工作人员们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他们联系船只、安排车辆,为孩子们准备食物和衣物,尽一切努力确保孩子们安全撤离。 10月25日,最后一批难童在保育会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登上了离开武汉的轮船。 当天,日军占领汉口,武汉沦陷。 在撤退途中,保育会遭遇了日军飞机的轰炸,一艘满载着300多名难童的船只被炸沉,船上的孩子和工作人员无一幸免。 这场惨剧,深深刺痛了所有人的心。宋美龄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 她深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生命都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些孩子,本应该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抵达重庆后,保育会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他们在大后方建立了新的保育院,继续为难童们提供庇护和教育。 宋美龄在重庆,依然心系保育事业。 她经常前往保育院看望孩子们,为他们带去书籍、文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蒋介石也开始关注战时儿童问题,他多次出席保育会的活动,并表示要将保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保育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经费不足、物资匮乏、人员流失,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保育会的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邓颖超再次找到了宋美龄。 她深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 宋美龄也深感责任重大,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保育会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她的努力下,保育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重庆,保育会的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锻炼意志、培养爱国情怀,为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战时儿童保育会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些曾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宋美龄和邓颖超,这两位在战火中携手合作的女性,也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尽管她们身处不同的政治阵营,但她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儿童的爱护,却超越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1984年,邓颖超80大寿,宋美龄托人送来一只玻璃玉兔。 这只玉兔,不仅是一份生日礼物,更是一份跨越山河的友谊的见证。 它承载着宋美龄对邓颖超的敬意和祝福,也承载着那段战火纷飞岁月里,国共两党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历史记忆。
1984年,邓颖超80大寿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特地托人为她送来一只玻璃玉兔,她
麒阁天下事
2024-10-26 18:15:2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