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子全款98000元买了辆新车,可是店家却私自给她办了80000元的车贷,女子一年后才发现此事,于是向店家讨要说法,对方却称:当初是女子自己同意签字的,为此他们还送了两次保养给她。 (信息来源,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 一声刺耳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李梅平静的周末午后。她接起电话,听到银行工作人员冰冷的声音:"李女士,您的车贷已经逾期三个月了,请尽快还款,否则我们将采取法律行动。"刚听完李梅顿时就懵了。车贷?她明明全款买的车啊! 回想起一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李梅兴高采烈地来到4S店,准备买人生中的第一辆车。销售顾问王强热情地接待了她,带她参观了展厅里闪闪发光的新车。 王强介绍道,这款车型性能优越,外观时尚,非常适合李小姐您这样的年轻白领。现在我们还有优惠活动,如果选择贷款购车,可以享受更多福利哦。 不过,李梅当时就婉拒了贷款建议:"不用了,我打算全款购买。"王强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又恢复了职业微笑。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李梅签署了大量文件。因为急于提车,加上对复杂的法律条款一知半解,她只是草草浏览就签了字。王强不停地解说着各种优惠政策和售后服务,分散了她的注意力。终于,李梅如愿以偿地开着新车离开了4S店。兴奋之余,她并未察觉这次购车经历中的种种蹊跷。 一年后,那通银行催款电话,彻底打破了李梅的美梦。她第一时间联系了4S店,却得到了令人震惊的回复:"李女士,您确实签署了贷款协议。根据合同,您需要分36期还款,每月2900元。" 一下子,李梅陷入了困境。她翻出当初的购车合同仔细查看,这才发现在密密麻麻的条款中,确实藏着一份贷款协议。她懊悔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正当李梅一筹莫展之际,她的好友小张介绍了一位,专门处理消费者权益纠纷的律师张律师。张律师仔细审阅了所有文件后,眉头紧锁:"这份合同确实存在问题。4S店的行为涉嫌欺诈,我们可以据此维权。" 在张律师的建议下,李梅再次来到4S店。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新手车主,而是带着律师和充分的证据前来讨个说法。 张律师直截了当地指出4S店的违法行为:"你们的做法已经严重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先,在明知消费者要全款购车的情况下,故意隐瞒贷款信息,这属于欺诈行为。其次,合同中的贷款条款字体过小,位置隐蔽,故意混淆视听,这违反了合同的明示原则。" 面对律师的据理力争,4S店方面显得有些慌乱。他们原本以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消费纠纷,没想到对方请来了专业律师。经过几轮艰难的谈判,4S店最终同意取消贷款协议,并赔偿李梅因此遭受的损失。 这起事件在当地汽车销售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揭露了一些4S店为了完成销售指标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 专家指出,这种隐蔽性极强的销售陷阱并非个案。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在合同中设置各种陷阱。他们往往以优惠活动为诱饵,实则暗藏高额利息或其他不利条款。 法律界人士表示,此类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隐瞒重要信息或者以欺骗、胁迫等手段订立合同的,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 这起事件也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购车作为一项重大消费决策,消费者更应提高警惕,仔细阅读每一份文件。遇到看不懂的条款,不要害怕麻烦,一定要问清楚。如果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要勇于维权,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业的监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要求4S店在显眼位置张贴消费者权益告知书,对销售人员进行诚信教育等。 李梅的经历虽然最终有惊无险,但这种"差点儿"的经历依然让她心有余悸。她表示,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了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后再遇到任何合同,我一定会仔细阅读每一个字。"
98000的车,让买车的付款98000,又有80000的贷款,也就是说把98000的车,卖了178000,这是诈骗吧!
重大漏洞的文章。如果车价98000,贷款80000,也就是说实际支付了19000元,平白无故少付了80000元,车主有可能不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