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人调查黄维,黄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也趁机发难。 1936年师长黄维奉命前往德国进行军事研修。在黄维离开之后,彭善便接替其位置,成为师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正在德国的黄维中断了学业,并提前返回国内参与战争。 9月,黄维抵达国内,此时第十八军已经被派往上海前线。 为了维持第六十七师的指挥效率,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紧急调整指挥层,让黄维接任第六十七师师长。 同时,将十四师的团长杨勃提升为二零一旅旅长,十一师团长胡琏升任一九九旅旅长。 淞沪会战结束后,十八军撤回后方休整。 罗卓英晋升为集团军总司令,不再兼任军长,黄维随之升任军长,成为第十八军的第三任军长。 黄维的任职并不长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 1939年2月,他被调至中央军校第六分校担任校长。 彭善在正式到任前,由于父亲去世在湖北老家守孝,延迟了上任时间至五月。 在此期间,叶佩高临时担任十一师师长。 由于叶佩高既非黄埔出身,也不属于土木系,因此上任后遭到了包括副师长胡琏在内的多数主要军官的抵制。 叶佩高的师长职位因此颇受影响,最终在一年后被调离。 黄维在担任十八军军长期间的表现虽勇猛,但被认为作战方式过于僵硬,灵活性不足。 后来,黄维在发现军粮问题后,他直接向国民党总参谋长何应钦的办公室寄送了一袋发霉且掺杂砂石的粮食。 何应钦对这种举动感到愤怒,并命令下属对黄维进行调查。 黄维原以为此举能引起高层关注并解决粮食问题,然而何应钦派出的调查组并不是为了查清粮食的问题,而是调查黄维是否存在“吃空饷”的行为。 在国民党军队中,虚报士兵人数,侵吞应发给实际不存在士兵的军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尽管国民党军队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大团体,实际上却是由不同派系的军队组成。 包括作为蒋介石亲信的中央军和其他如东北军、西北军等杂牌军。 这种杂牌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资源,因此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 黄维虽然也从事此类操作,但他所得的资金都用于改善部队的装备供给。 何应钦的调查队伍对黄维提出了一个选择:只要他愿意拿出一部分空饷来解决此事,问题便能平息。 然而,黄维坚决拒绝这样做,他不想在师傅蒋介石面前留下不良影响。 此事升级之际,黄维的上级关麟征,也介入了此事。 关麟征并没有为黄维辩护,反而趁机对其进行打压,甚至为其加上了“破坏军需”的罪名。 关麟征的这一行动还因为黄维与陈诚之间的关系。 关麟征与陈诚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存在矛盾。 黄维在面对这种无法自辩的情况时,表示如果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有贪污行为,他愿意接受枪决。 不久后,经过陈诚的求情,黄维被从第五十四军调至军委会。 但他感到极度的委屈和冷落,最终决定携家带口返回老家。 陈诚曾因个人恩怨调动了关麟征的军事职位。 关麟征原本担任十一师旅长,但因陈诚的操作,他被任命为新组建且难以管理的第五师的副师长。 表面上看似晋升,实则关麟征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很快就请求调离这一职位。 蒋介石对此次人事变动颇为不满,将关麟征再次调任,这次为张自忠麾下的一个团长。 尽管级别再次下降,关麟征却被迫接受这一决定。 陈诚与关麟征之间的矛盾在黄维调入关麟征部下后变得更加复杂。 关麟征利用手中的权力重新安排自己的亲信。 在这背后,陈诚在幕后操作第五十四军官兵起草联名信,将关麟征的行为告到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调整了多个军官的位置,将第五十四军划归宋希濂,同时任命与陈诚关系良好的方天为军长。 在这一系列复杂的人事调动中,唯一不满的是黄维。 1944年,被边缘化五年后,黄维由陈诚邀请出山。 他在陈诚的帮助下迅速晋升,1948年成为第十二兵团总司令。 该兵团拥有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十万余人,甚至有说法为十二万。 然而,该兵团在战斗中全军覆没,他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败被俘。 晚年的黄维在国民党战犯改造过程中表现出了改变,最终于1975年12月被特赦。 特赦后,他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 他收到南京一处房产的现金补偿后,决定将这笔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纪念碑纪念淞沪会战中的官兵,一部分投入到永动机的研究,最后一部分留给他的妻子史逸清。 参考文献:[1]刘志青.国民党军王牌黄维兵团的覆灭[J].党史博采(上),2023(12):49-5366
黄维人品好,一股清流
光头不败没天理,从上到下烂透了
最后一批释放的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