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马步芳的电台主任熊维邦收到两封绝密电报,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直接递给了曾庆良,然而,当曾庆良打开的一瞬间,心中掠过一丝寒意。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九死一生的红军西路军电台报务员) 1961年,一位开国少将的肩章上,增添了一颗闪耀的金星。 这位少将,名叫曾庆良,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通信事业紧密相连,他的名字,也与西路军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江西于都,一个孕育了无数革命火种的地方,1911年,曾庆良在这里出生。 1931年,20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工农红军,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 他作战勇敢,很快升任副班长。 红军缴获电台后,开始重视通信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曾庆良因为文化基础扎实和学习能力强,被选去学习无线电技术,从此他的生活就和通信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戎马倥偬的岁月里,曾庆良并非仅仅沉醉于无线电的世界,他同样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 晋绥野战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的新职位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贺龙元帅曾与他深谈,强调通信对于指挥作战的重要性,也提醒他身处险境,要提高警惕。 曾庆良淡然一笑,表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番对话,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西路军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故事。 1936年底,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激战中损失很大。 1937年3月,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让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陕北汇报情况。剩下的不到一千人被分成三个小队,在祁连山地区继续打游击战。 就在这危急关头,蒋介石密电马步芳,要求对西路军余部“务必全歼”。 马步芳不敢怠慢,立即拟定了两封“十万火急”的绝密电报,分别致马步銮旅和骑兵总指挥马彪,命令他们立即派兵围剿。 这两封电报就像悬在西路军头上的利剑,一旦发出,后果很严重。 历史的齿轮,在这一刻与曾庆良的命运紧紧相扣。 因其报务员的身份,他被马步芳带到西宁,编入西宁电台。 曾庆良在西宁电台值夜班时,意外接到了两封非常重要的密电。 电报内容,令他震惊不已。 他知道,电报一发出去,西路军剩下的部队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在那一刻,他决定大胆地扣下电报。 曾庆良假装发报,实际并未发出。 事后,他以机器故障、信号干扰等理由搪塞过去。 马步芳虽有怀疑,但最终并未深究。 正是曾庆良的这一举动,为西路军余部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曾庆良和其他被俘的西路军人员被押往南京。 在押送途中,他得到了当地百姓和援西军的帮助,成功逃脱,回到了延安。 这段经历再次说明了他既聪明又勇敢,对革命的信念也很坚定。 值得一提的是,曾庆良并非西路军唯一被俘后进入马步芳电台的通信人员。 西路军的电台队长刘俊英和机务员刘玉庭等人,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被马步芳招揽了。 这其中,还有一段关于冯玉祥西北军总部工程师刘景炎的故事,他被俘后为马步青服务,并通过与马步芳电台台长张之俊的联系,促成了对西路军被俘通信人员的营救。 回到延安后,曾庆良继续投身于他热爱的通信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雷达学院的院长和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为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他获得了少将军衔,这是对他一生征战和为国家所作贡献的认可。 1996年,曾庆良将军去世,享年80岁。 曾庆良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的经历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他扣押电报的举动,看似一个微小的举动,却在关键时刻改变了西路军的命运,这体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和平年代,他继续为新中国的通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新中国的通信史上。 他的一生,与西路军的命运交织,与共和国的命运相连,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他的故事不只是个人英雄的展现,还反映了那个动荡时期,许多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勇敢面对困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西路军的历史,充满了悲壮和无奈,但正是因为有像曾庆良这样的英雄人物,才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他们的精神会一直鼓舞我们往前走。
1937年3月,马步芳的电台主任熊维邦收到两封绝密电报,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直
麒阁天下事
2024-10-26 18:15: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