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与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具有明显的不同,比较典型的

通政录历史 2024-10-26 11:28:25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与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具有明显的不同,比较典型的就是礼制。 清朝的衣冠十分特殊,汉、唐、宋、明各朝都是宽衣长袖配峨冠,而清朝是箭衣窄袖配“汤罐帽”。 清朝的官帽上有代表官员等级的顶戴,顶戴后方有一根类似尾巴的翎支,翎支末端有五彩斑斓的眼,这就是花翎或蓝翎。 根据《清会典》的记载,花翎由孔雀翎制成,蓝翎由鸬鹚翎制成,清朝王公贝勒宫中的护卫都佩戴蓝翎。 至于花翎,则是地位尊贵的人才可佩戴,如贝子、镇国公、镇国将军。 清朝的花翎是身份和地位上的象征,眼越多,地位越尊贵,贝子、镇国公和镇国将军分别佩戴三眼、双眼和单眼花翎。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亲王、贝勒、郡王虽然地位更为尊贵,但是却不能佩戴花翎,因为花翎是“臣僚制度”。 清朝初期,花翎极其珍贵,很少有汉人能够被赏花翎,后来随着汉官地位提升,花翎制度普及,情况才略有好转。 清初的满人要想被赏花翎,必须有卓越的战功,而有卓越战功的满人,已经超过了一品官员的地位,是“超品”的侯爵。 从康熙朝开始,花翎制度开始向汉人普及,领侍卫大臣、直省将军和御前大臣均可佩戴花翎。 至于满族官员,佩戴花翎的条件就更低了,只需要五品以上即可,六品以下满族官员佩戴蓝翎。 这时,佩戴花翎与否,已经无法区分地位尊卑,只能通过眼的数量来进一步区分地位,只有功勋卓著者才可佩戴三眼花翎。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是否可以佩戴花翎,只需要皇帝的一句话,乾隆年间,出现了许多越制佩戴花翎的人。 乾隆曾准许顺承郡王泰斐英阿和直隶知府方承观佩戴花翎,还赏赐给和珅双眼花翎,理由就是乾隆宠爱这些臣子。 由于受赏花翎必须有军功,所以清朝的文官特别看重花翎,如果能被皇帝赏赐花翎,那就意味着自己政绩卓著。 清朝统治者抓住了文官的这一心理,为了鼓励文官勤政,就定期赏赐三名勤政的文官,可是受赏花翎者依然很少。 直到道光二十三年,一位名叫增庆的文官,因为修订了皇族族谱有功,被道光赏赐花翎,由此开启文官大规模佩戴花翎的先河。 增庆之后,一些对朝廷有贡献的官员,如带头治河、劝捐、奉字和纳厘等官员,均可以上书请赐花翎。 到了光绪年间,各种加官进爵的现象层出不穷,受赏花翎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北京城内大半官员都佩戴花翎。 清朝末年,中央财政紧张,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开始明码标价卖花翎,有钱的商人捐几千两白银就可以获得花翎。 捐款买花翎的制度的出现,导致花翎越来越不值钱,到了清朝灭亡前夕,花翎就只值200两白银了。

0 阅读:71
通政录历史

通政录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