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捡到宝!1952年北大一教授,遇到一女子卖字画,他随手打开一幅后大惊,竟是成吉思汗画像真迹,随后花3块钱买下。 在那个钱按“毛”来算的年代,3块钱的确不算少,但如果说买的是成吉思汗画像,可就真赚大发了! 这个好运的北大教授就是史树青,多年后,史树青得知博物馆正在征集成吉思汗画像,便将手里的画像捐给了博物馆,经过鉴定,这幅真迹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那么,史树青是如何认出这幅画像是真迹?又因何缘故买下这幅画的呢? 史树青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喜欢珍藏各种“宝贝”,和普通收藏家不同的是,史教授有一双“火眼金睛”。 很多人鉴宝需要利用各种技术,但到了史树青教授这里,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确定宝物的真伪,准确率高达95%。 这得益于史树青幼年时的经历,他的父亲是个绸缎商人,业余爱好是收藏古画字帖,史树青常年跟着父亲品鉴,慢慢也对古字画收藏产生了兴趣。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宝物,史树青翻阅了大量典籍,还跟古董店老板混了个脸熟,经常到古董店里汲取经验。 在古玩界,大手笔入手一两件藏品是常态,花小钱捡大漏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藏家,这意味着他们很有眼光。 因此,很多藏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处“捡漏”,史树青也不例外。 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捡漏”是在15岁,那时史树青碰到有人在卖书法立轴,走上前去一看,书法立轴的落款正是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 史树青顿时来了兴趣,当他问起书摊老板价格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更让他惊喜,因为老板不认识丘逢甲,于是只开出了三毛钱的报价。 这次捡漏让史树青尝到了甜头,不过要想回回都能捡到真宝贝,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史树青在闲暇之余,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当然,只记住人物和的他们的作品还是不够的,因为还要注意落款和题诗等等,有的人在造假时,会用小作者的作品,冠上名家的落款,让人防不胜防。 时间一长,史树青就练出了“眼力”,连朋友们都知道他的鉴宝水平高,买来的字画都要先过史树青的鉴定。 也正是因为史树青的博闻强记,才让他在诸多画稿中,相中了那副成吉思汗真迹,当时卖画的是史树青同学的丈夫。 史树青的同学丈夫是蒙疆使者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因此打算卖掉家里的字画。 在众多书画中,史树青被一副副成吉思汗画像吸引了眼光,他拿起这幅画仔细端详,发现这幅画和他印象中的成吉思汗画像极为相似。 史树青一下来了精神,成吉思汗极为神秘,全国只有一张他的画像,还是明朝时期仿制的,无法确定真人模样。 这幅画是蒙疆使者带回来的,画中的人物服装,也跟元朝记载吻合,直觉告诉史树青,这就是成吉思汗最接近的模样。 因此,他用三块钱买下了这幅画,而事实证明,史树青再次“捡漏”成功,如今这幅真迹已经被收藏到博物馆里,作为成吉思汗的文物记录。 根据史树青的推断,这幅画大概是成吉思汗去世后,画工根据他遗体的样子画的,一般用来放在影堂里供奉使用。 如今,很多教科书中也沿用这幅真迹作为人物插图,由此可见,史树青教授为国家淘到了一件宝贝。 参考资料: 鉴宝终身的国宝级大师——史树青,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官网
捡漏捡到宝!1952年北大一教授,遇到一女子卖字画,他随手打开一幅后大惊,竟是成
通政录历史
2024-10-25 18:06:16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