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讲过一个段子,她说,大家都遇到过那种电车难题吧?就是一辆列车驶过来,一边铁轨上躺着5个人,另一边躺着1个,如果你是驾驶员,你怎么选? 上学的时候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还煞有介事地和同学搞辩论。 走出社会之后才发现,我根本没得选,因为我就是躺在铁轨上的人。 关于“大学生为啥就业难”的话题,我看过不少言论,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这样的现实——看似大家都在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作为当事者的他们,根本就没得选,他们就躺在铁轨上。 很多人都说,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太多,把锅扔给了“扩招”。 解决方案似乎只有一个——减少大学生数量,“缩招”。 咋地,缩招是能让这些年轻人再退回子宫么?否则不还是要面临就业问题吗? 他们说,不是这样理解滴,大学生太多,学历就贬值,还抬高了年轻人的心气,这不,高不成低不就了嘛。 哦,懂了,这是为了让他们“低就”,所以要打压一下他们的心气。 也就是说,减少“穿长衫的孔乙己”的数量,才好push他们去当“短衣帮”。 逻辑上似乎看不出毛病,但我真的很反感这样的回答,因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高端岗位太少! 他们说,你这也没差呀。 差别大了。 为什么我一直反对用“过剩”来描述经济危机?比如东西卖不出去,就说产能过剩。 过剩你个头过剩,没看到还有很多人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么,哪儿过剩了?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说大学生过剩,但现在连网约车、快递、外卖等灵活就业的蓄水池都满了,阁下又该怎么说? 劳动力过剩吗?请问劳动力怎么会过剩?这不是很诡异么,你家会嫌干活的人多么?扫地的人多了,就安排刷马桶,刷马桶的多了也可以安排做饭、捏腿捏脚、表演节目……能安排的项目多了,无非是没有多余的钱去雇佣罢了。 没钱就说没钱,就解决没钱的问题,为啥要说成“过剩”呢? 因为“过剩”更容易解决,产能过剩,就去产能,大学生过剩,就减少大学生数量。 你看,他用“过剩”来描述经济问题,逻辑上你找不出毛病,但在解决方案的决策上,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带着你走了。 如果用“匮乏”来描述经济问题,效果可就不同了。比如东西卖不出去,是因为购买力匮乏,也就是没钱,那话题导向就变成怎么让大家有钱,最起码会启发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社会发展了这么多年,发了这么多钱,养肥了这么多人,我们大家却没有钱,钱都去哪了?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高端就业匮乏,话题导向也会变成如何增加高端就业,而不是减少大学生。 所以“大学生太多” vs “高端岗位太少”,看上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但在你选择用哪一面去描述问题的时候,它就已经分岔了。 大学生太多,对应的是缩招; 高端岗位太少,对应的是升级劳动待遇。 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话题导向和解题思路。 “缩招”,不能说治标不治本,只能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想想看,当初为什么要扩招? 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大堆,公认靠谱的逻辑一般是两个: 一是“刺激消费”。 二是“延缓就业”。 先说刺激消费,有些专家发现,老一辈的中国人不愿意为自己花钱,但为了子女教育,砸锅卖铁都行,于是搞出了延长教育周期+教育产业化的方案。这倒也没啥问题,教育消费,同时也是知识投资嘛,长期看是很有意义的,但问题是,消费刺激通常都伴随着洗脑宣传。 比如为了刺激你买房,就宣传丈母娘——“不买房别想娶我女儿。” 也就是说,教育消费是和“赢在起跑线”、“提高一分,就能刷掉一操场的人”、“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跟他们(指农民工)一样,娶不到老婆”等等等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一起被营销起来的。 营销到现在,把大家的思维都搞固化了,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得上好大学,去当人上人”。 你看现在的社会风气, 评价体系非常单一,别说读中专、大专,就是考试分数稍微低一点,都会被说成“没前途”,完全就是等级社会的配置嘛,嘴上说着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但行动上却通过社会性歧视,把大家往氪金教育、往学历内卷里赶。 歧视这东西,不是你嘴硬说没有就没有的。 不信你问问看底层打工人的感受,农民工兄弟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再当民工? 为什么不愿意,不就是因为他们被系统性地区别对待了么?从工作环境、工资收入到社会保障,再到舆论宣传,农民工及其子女,都是最弱势、最底层的存在,你敢说这里面面没有歧视? 而那些提议分流的专家们,固然会把职业教育说得天花乱坠,但他自己的孩子会去读中专大专么? 不可能,他们的孩子就算学习再差,也早就安排好了留学路线。 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有些是发展中遗留的,比如人为制造差异的社会保障和户籍管理;有些则是伴随着教育消费刺激,而被营销出来的,比如“赢在起跑线”、“别人家的孩子”等等。
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讲过一个段子,她说,大家都遇到
赫尔墨斯社会
2024-10-19 18:53:4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