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3
世阳聊过去
2024-10-06 12:26:21
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移民经营的商业机构有19万家,遍布钢铁、水泥、金融、农业、纺织、餐饮等领域,是极其重要的一支商业资本力量。
掌握了这么雄厚的资本,华人移民的人口普遍不到各国人口的5%,更有甚者只有1%的人口规模。
于是东南亚各国为了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便不约而同地推出限制华人商业、扶持本地资本的政策。
某些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基本都是针对华人移民的。而且由于华人移民以中文为纽带,组建起非常多的社团和帮派,东南亚国家在限制华人经济规模的同时,也出台限制华文学校的政策,不允许华人移民说祖先传下来的母语,准备一举拆分华人移民的人际关系。
所以二战结束后的20年间,除了极少数上层富豪以外,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移民只能惨淡经营。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漩涡,为了方便就近获取战争物资,也为了转移国内的落后产业,便开始向越南周围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但美国进行产业转移是一回事,东南亚的国家能不能接住是另一回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看了一圈发现,华人移民的经济基础不错,人又勤劳肯干,想接住美国的产业,还得依靠华人移民。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外资进入东南亚国家,首选也是和懂经营的华人资本合作,合资开办工厂或者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于是被打压拆分了二十多年的东南亚华人移民,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又重整旗鼓,成为二战后新政权的辅助阶层,以及国际资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中介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郭鹤年等华人富豪,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逐渐崛起,进入世界富豪的第一梯队。
华人移民重新占据了相当份额的经济产业,那么作为东南亚国家的少数人口,显然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历史已经给过教训了。
于是那些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商成功的富豪,不再和前辈们一样,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在世界各国布局产业,遍地开花。
比如郭鹤年的产业就不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他的产业。
至于中下层华人移民,基本都是三四代移民了。他们对大陆祖籍的记忆已经模糊,为了避免可能到来的危险,便加入居住国的国籍、改信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学习英文和方言等,主动开始民族融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