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纪年方式:君主在位序数纪年

温纶说过去 2024-10-04 12:34:52
雍州史话 中国最早的纪年方式是君主在位序数纪年,即用君主在位的第几年来纪年,在商周青铜器上大量出现使用金文来记录的纪年。举例如下: 惟王十祀又五肜日。「小臣艅尊」 (商代晚期) 惟王六祀翌日。「六祀必其卣」(商代晚期) 惟王五祀。「何尊」(西周早期) 惟王二十又三祀。「大盂鼎」(西周早期) 惟王元年正月。 「师酉簋」(西周中期) 惟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颂簋」(西周晚期) 惟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 注:早期的「祀」就是后世的「年」。 用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虽然方便,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君在位期间改元。有时候国君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太混蛋,想重新来过“与民更始”,让天下子民也重新认识自己,或者是以前称公侯,现在称王,那再叫什么齐某侯三年就不合适了,于是就要改叫齐某王元年,这就是同一君主的「分段纪年」。 现在已知最早的分段纪年发生在战国早期,当时各国君主纷纷改称王号,因此纷纷重新纪年。在秦惠文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到有「十三年」、「王元年」、「王四年」、「王五年」、「王七年」的铭文纪年,这和《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惠文君在位第十四年改元的记载(“十四年,更位元年。”)相符合。其后秦国诸王只称「某年」,这里的「王某年」正是秦惠王改元的标志。 魏惠王于三十六年称王,出土铜器有「王之一年戈」;韩宣惠王于十一年称王,出土陶文有「十一年以来 京」;赵国于赵惠文王即位当年称王,所以没有改元过。汉文帝曾在在位期间改元,因此有「前元」、「后元」之称。

0 阅读:10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