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很多人以为在中国的合资车是中国和外资5-5分账的,这太天真了,实际上里面的

红玫瑰聊社会 2024-09-28 22:12:01

[困]很多人以为在中国的合资车是中国和外资5-5分账的,这太天真了,实际上里面的门道多着呢,真的算下来远不到50%。比如丰田的卡罗拉,中国的合资公司在生产之前,得先交一笔研发使用费,这笔费用可不低,动辄数亿甚至十几亿,具体数额看车型和售价级别,通常不低于车价的10%。这意味着,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买车,结果却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流入到合资公司的口袋里。 再说说日产的轩逸,听说这车在中国卖得特别火,销量杠杠的。可你知道吗?每卖出一辆,合资公司还得交一笔“品牌使用费”。这笔钱可能占到售价的15%到20%。你想啊,车子明明是中国人生产的,结果却要给外资公司交“保护费”,这不是变相的剥削吗?而且,车子的零部件大部分还要从日本进口,价格高得离谱。这样算下来,合资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小,最终受损的还是咱们消费者。 再看看大众的途观,号称“国民SUV”,但它的生产成本也是让人咋舌。合资公司不仅要支付研发费,还得给大众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数据显示,途观的生产成本中,有近30%是用来支付这些费用的。消费者觉得买车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殊不知,真正的利润大头却都被外资公司拿走了。难怪不少车主在买车后,常常感慨“买车容易,养车难”。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中国企业就不能反击吗?其实,国内的自主品牌也在努力追赶,比如比亚迪和蔚来。它们通过自主研发,逐渐减少对外资技术的依赖。比亚迪的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的表现相当抢眼,价格也比合资车便宜不少,利润空间自然也大得多。这让人不禁想,为什么合资车在中国这么多年,依然能高高在上?难道是因为消费者的偏见,还是我们对外资品牌的盲目崇拜? 再想想,合资车的广告宣传总是打着“国际品牌”的旗号,仿佛只要有个外国名字,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可真相是,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往往只看品牌,不去深入了解背后的成本和利润结构。这样的消费观念,不正是让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肆意收割的根本原因吗?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监管也显得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对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运作有严格的规定,确保本土企业的利益。然而,咱们国内的相关政策是否足够严谨,是否真的在保护消费者和本土企业的权益,值得深思。我们是否应该要求更多的透明度,让消费者了解每一笔费用的去向? 再来看看消费者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能源车??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合资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蚕食。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崛起,正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消费者对性价比和创新的需求。难道说,合资车的高利润神话真的要破灭了吗? 总的来说,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高额利润来源于一系列复杂的机制,但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我们在选择汽车时,是否应该更加理性,关注背后的真相?面对这样的现象,消费者的觉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对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权益。 评论区的各位发大财的老爷们,你们什么看法呢?

0 阅读:885
评论列表
  • 2024-09-29 12:35

    买车者,只看性价比。无论如何,现在合资车的性价比,还可能比纯国产好!

    爱依然 回复:
    挣眼瞎
  • 2024-09-29 12:52

    支持国产品牌崛起

  • 2024-09-29 12:28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受教育人口,特别是985理工科人才。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与工业基础。中国逐渐建立起来自己的品牌。手机与汽车,恰好是用得最多的电子工业产品,家用与商用都有,还有交际属性,每天除睡眠之外用得最多。华为与比亚迪快速崛起,还有一众友商陪伴着,加上早已覆盖的家电行业。难度高的通信与汽车行业有了品牌自信,后面服装,食品,化妆品甚至奢侈品就更加容易建立品牌自信了,这些行业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更多是传递一种文化与习惯。中国的饮食与服装都不差,之前为何品牌仍输于别人,主要是科技与工业差距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