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与「汉人」五百年国运之强弱演变史

温纶说过去 2024-09-17 13:09:17
汉初通过和亲互市换取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平,积蓄国力,发展骑兵,汉军对匈奴有了较大优势,不仅大量装备箭矢、铠甲等武器,还有充足的粮草保障,足以支撑对游牧民族发动大规模战争。 匈奴立足于草原,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半自然经济,武器装备不如汉军,更没有充足的粮草,其内部种族混杂,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性。 因此在两汉、魏晋时期,匈奴在汉军持续打击下遭到持续数百年的削弱,鲜卑、乌桓等东北民族、西域的城郭诸国与乌孙、康居等游牧政权都倒向汉朝,从西汉宣帝到东汉光武帝,匈奴政权内部多次分裂,南匈奴归附汉朝,沿长城放牧,为汉朝守边,北匈奴远遁漠北与西域,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与汉-南匈奴的剿杀下,人口与控制的地域不断减少。 自东汉中期以来,在中原王朝宽松的民族政策下,胡人大量迁居塞内,南匈奴裹挟其自西域掠来的羯族等入居并州,鲜卑、乌桓诸部则南下沿长城分布,与汉朝的交往日渐密切,而西边的氐、羌等族也在多次叛乱后被朝廷安置在关中陇西一带,其种落广泛分布于函谷关以西。 魏晋时期,虽然中原王朝进一步分化其原先的社会组织结构,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与汉人杂处,扣押呼厨泉单于于邺城,其目的便是要分化瓦解将这些异族吸收进汉人群体,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 然而西晋末年,中原王朝内部陷入了空前动乱,五胡之中的南匈奴率先起事,想趁此机会重建政权,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想回到相对蛮荒的塞外草原了,而是以汉家外甥自居,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在中原农耕地区重建匈奴帝国。紧接着,鲜卑、羯、氐、羌诸部也趁乱割据,甚至都想统一北方,成就帝业。 因为随着五胡入居塞内,吸收中原各方面先进文化,其眼界更加开阔,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加上中原社会阶级固化,社会底层生活贫苦,寒门子弟上升无望,只好投靠这些异族集团。 有了群众基础与技术支持,这些松散的部族变成了装备大量甲具、阵容严整、组织严密、能提供稳定粮草供应的封建国家正规军队,与当初在草原上挣扎求活的祖先已截然不同,在面对西晋散统于诸王又历经八王之乱后的残兵时显得游刃有余,节节胜利。 十六国初期的胡人在生产力水平上已经通过汉化强化了自身,但在民族认同上依然自视为胡人。而到了两百年后的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百余年的汉化与融合,五胡对“胡”的记忆逐渐模糊,“胡”“汉”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北方社会的民族矛盾逐渐转化为阶级矛盾,完成了从对抗到打破再到融合的社会内化进程。

0 阅读:15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