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上班我只关心工资

是曼妙沪上女欸呀呀呀 2024-09-11 12:47:28
越长大越觉得工资涨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客观的正反馈,其他都是虚的。 我记得以前实习的时候我真的很需要带教或者老板的正反馈,对文件的肯定、修改、建议最近和朋友聊天他会提到,给实习生改一份文件的心累程度远大于自己写一份文件的用功程度,职场从来没有义务给任何人正向的反馈。 但在“学生时代”当中我经常会觉得“认可多一点,薪酬少一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已经工作的朋友和我说在刚开始会非常欣喜于老板直接把自己做好的材料拿去开庭拿去作为成果直接提交,但后来发现老板在这个过程里可能并没有任何肯定的思想,单纯是「我雇你干活了我就不干了」的思维。后来深刻理解了成年人职场中这类反馈的匮乏,决定未来进入职场不靠这种抽象的「认可」而活。 包括律师行业传递出来的身份认同也是极其短暂的,有些律所大厂会在招聘的时候就说明自己所在楼层有免费的健身房地段在哪个繁华的地方,所有人西装革履地上班以后会给新人传达出一种「你是这个城市/行业的一份子」。但这种观感别说维持一年,基本在第一次实习的第一个月就已经彻底破灭,也许有些人会想在大二暑假实习的第一天把工牌发到朋友圈,但研二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一切深感疲倦。 一切会被日薪100-230的工资磨损,一切会被通勤两三个小时所耗损。最主要是逐渐看到案件费用和自己低廉工资之间的巨大差异会觉得我们同在一栋大楼,但从流动工位到合伙人单独办公室直接的距离是如此遥远,我们所遥望的工位天花板从来不是同一片。真的当上了律师的朋友,他们其中会有一些热情在,所有能坚持在这个行业拿到律师证仍然继续做下去的人群的脑海里一定是在「再煎熬一会儿的热情」与「我真想辞职的疲累」之间反复横跳的。甚至这种横跳的情绪都需要我们自己创造,老板如果给到一个让自己死心塌地的工资和适当的工作量,没有一个人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绪。 老板给的钱总是恰到好处地远超工作量,但同时又那么略微地高于市场让人忍不住陷入「在这边再熬一会儿看看」的漩涡当中 人力资源的一切都是被别人算计好的,所以求职的时候麻烦不要问出那句「除了工资你还关心什么」。在如此冠冕堂皇的言辞之下,我有时候也实在想问一句,如果连工资都给不到满意的,其他我们所关心的东西你又能给得了什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