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孔氏: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
温纶说过去
2024-09-03 13:33:04
有汉以来,孔子被儒家学者推崇为文化祖师,加上儒家理论被封建王朝立为正统,在官方的加持下,俨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总代表,有人甚至发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这样煽情的感叹。
且不论孔子提出的儒家理论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况且儒家思想在后世逐渐走向固化的过程中日益教条与落后,而且历史发展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没了孔子还会有孜子、孩子、孙子,这些思想理论还是会产生,因为封建王朝总是需要统治工具的。
迷信永远是不可取的,迷信权威,迷信固有认知,盲目排斥新知,为了体现自己的拥戴之情就会尽力去维护现有认知的权威性,造神运动就开始了。圣贤死了不仅可以树碑立传,还可以荫及子孙。
在信徒看来,圣贤的子孙也是圣贤,是神圣的传承,一旦这种盲流成为社会的大多数,封建朝廷就来了,这么大的流量必须要利用一波,于是招安为自己所用,根本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粉丝转化为朝廷的粉丝以维护统治。从汉朝起就封孔家后人为褒成君,后来又进爵为尊褒侯、衍圣公,世代承袭其爵,其象征意义在于体现官方对儒家理论的推广与争取人心。
从北宋到金,再到元明清,不论王朝如何更替,孔氏后人雷打不动地继承着衍圣公爵位,在曲阜这座小城里一心一意地“衍圣”,完成儒家信徒与朝廷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在王朝更替时,孔氏后人往往在第一时间选择和新政权合作,一点也没有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的优良品德,因此被人讥为“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
金人侵宋时,孔子48代孙孔端友以朝见宋高宗之名,弃孔府于不顾逃往南方,遂开衢州孔氏南宗。蒙元南下时,衍圣公孔元措带着金朝文人向忽必烈投诚。
元朝末期,衍圣公孔克坚先是上书元顺帝说“当与社稷宗庙俱存亡”,后来又在徐达大军北上时派其子示好,自己则称病不出,原因是形势不明,万一以后元廷卷土重来不想获罪,又不想得罪明朝这边。
1644年清军入关,衍圣公孔胤植上表清廷宣誓忠心,甚至非常积极地率孔氏一族剃发易服以示效忠。儒家一直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军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时也在江南民间遇到了极强阻力,以至于清朝发出“留发不留头”的恐吓口号,结果孔圣人的后裔反倒是最灵活变通的。
清末德国强占胶州湾,衍圣公孔令贻将德皇威廉二世画像请入孔府供奉。英国强占威海卫时期,孔府祠堂中又多了一张爱德华三世画像。在日军占领山东时,孔家时常邀请侵华日军上层出入孔府,践行了“良禽择木而栖”的生存法则。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