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隋唐时期的“胡人”?
温纶说过去
2024-08-22 13:25:33
关于隋唐时期的“胡人”,现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公认为广义上是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来自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的外国人,狭义上是指操伊朗语系统的民族,尤其是生活在或发源于中亚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粟特人。这一观点除了来自于唐代汉人对“胡人”的民族识别,也来自于胡人对自己的民族认同。
中唐时期,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载:“(哥舒)翰母尉迟氏,于阗女也。(安禄山)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
哥舒翰出自西突厥汗国突骑施部,其家族世为部落大人,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唐朝安西副都护,娶于阗王女尉迟氏为妻。而安禄山生父是从河西常乐郡(瓜州)迁徙到突厥地区的康姓粟特人,娶突厥女阿史德氏,生下儿子取名“轧荦山”(roxsan,rwγsn),粟特语意为“光明”,这也是粟特人信奉的神名,入唐以后改为文雅化的“禄山”。后来安禄山的母亲改嫁给粟特人安延偃,安禄山因此随继父姓安。
在安禄山眼中,于阗人和粟特人都是“胡人”。而近代在敦煌至中亚一些地区出土的于阗语和粟特语文献也表明,二者都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于阗人和粟特人都属于伊朗系民族,二者在外貌、语言、文化上有着丰富的共通性。
新疆和田出土的多卷唐代汉文文书中有如下叙述:“阿磨支师子下胡书典阿施捺”、“被镇守军牒称得杰谢百姓胡书”、“牒得胡书状称”,这些文书有的出自于阗人,有的出自汉人,说明当地的于阗人和汉人都用“胡书”这个词来指于阗语文书,则于阗人当然可以被称为“胡人”。
盛唐时期的粟特僧人不空,在其译《宿曜经》书中给出了七曜日的三种名称,即“胡名”、“波斯名”、“天竺名”,其中的“胡名”应指粟特语的音译名。也就是说,在“开元三大士”不空看来,“胡”不同于波斯、印度,专指粟特。
中唐时期的龟兹僧人利言,在其编写的《梵语杂名》书中,将“胡”字对应的汉字音译写作“苏哩”,而“苏哩”应是梵文sulī的音译,即玄奘《大唐西域记》的“窣利”,亦即粟特,该词来自粟特语的suγδa(意为“粟特之地”),《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译作“粟弋”,《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译作“粟特”。sulī这个词的词义后来演变为“商人”,因为粟特人广泛经商,足迹遍及中亚、南亚与东亚。
在龟兹人利言看来,“胡”就是粟特,他有这种认识说明当时西域佛教化国家都普遍认为胡人就是粟特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