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扁瓶 一件
尺寸:高44.9厘米,腹宽36.2厘米,腹厚26.2厘米,底径14.8*10.3厘米,口径8厘米,瓶净重7090克(14.18斤)。
品相:完美全品。
款识:赏赐功臣郑和,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海行拜访列国,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逝世,特赏瓷器壹佰陆拾伍件已表哀忠。
此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扁瓶造型源于西亚地区的铜质扁瓶,原是盛水器。瓷质扁瓶主要用于室内陈设。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缠枝莲纹和款字。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我们查官方历史资料得知:郑和七次下西洋。该瓶题款款识和文献记载一致,这瓶是近几年出土的,以前宣德瓷并无此种郑和款识的瓷器。此批共165件瓷器,我只此一件。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十一日),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十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十一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1415年八月十二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六月(明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1419年8月8日(明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三月三日(明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1422年九月二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一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宣德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宣德元年(1426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时期使用该年号共计十年。也就是这个扁瓶是 在宣德八年七月初六 (1433年7月22日) 之后到宣德十年(1435年)期间造的,很可能就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秋冬造的。也就是这个瓶587岁了。
因时代更替、战乱,尤能保存下来,甚为难得,为至今发现瓷器类郑和遗物之孤品,对研究明初官窑青花瓷之特征和明代赏赐制度具重要意义。
通身青花纹饰较密。此器胎体厚重,釉质肥厚呈橘皮状,垂釉、棕眼、冰裂等特征。青花晕散呈云雾状,白龙纹规整精细。是件难得的艺术珍品,非常珍贵。龙纹是以青花点青龙双睛,青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尤其是以青花点青龙双睛,愈显神采。宣德龙纹的描绘以其矫健生动而著称,如此罐上的龙纹,笔法遒劲有力,气势威猛刚劲,远为后朝所不及。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画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入窑高温烧成。
宣德时期烧制精致的青花瓷器在后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超过了永乐朝瓷器。堪为青花制作工艺的典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本品做工精致,珍贵精美、器型古朴,包浆厚实,老化痕迹明显,纹饰粗犷而有严谨,青花料采用的是苏麻离青料,青料深浓处有的有铁锈斑,铁锈斑有的渗透进胎里面,手摸之还有凹凸感呢,底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釉面有橘皮釉,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题款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整器各个方面皆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和特征。是一件明宣德朝本朝官窑青花瓷真品,开门到代。本瓶非常罕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