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躲,但你不能还手!”2023年,青岛,一醉酒的邻居上门闹事,对妻子进行殴打,丈夫为保护家人还手,被判定互殴进门暴打小夫妻被判为互殴,民警表示可以躲可以跑但不能还手,妻子:家里有孩子,他都打进来了,我们能躲那里去? 发生矛盾的两家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刘先生一家和楼下的邻居徐先生。刘先生和妻子育有一个3岁的孩子,像所有年轻父母一样,他们尽力照顾孩子,但难免会有一些生活噪音。楼下的徐先生则是一个中年男子,独居多年,最大的问题是有严重的酗酒习惯。 两家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徐先生经常因为楼上传来的声音而投诉和找茬。有时是孩子的哭闹声,有时是走路的脚步声,甚至连冲马桶的声音都成为了他投诉的理由。刘先生一家虽然尽量注意,但毕竟有个幼儿在家,想要做到绝对安静是不可能的。 徐先生的酗酒问题则让情况更加复杂。他经常醉酒后大声喧哗,有时甚至半夜敲邻居的门,扰乱整栋楼的安宁。小区里的其他住户也多次向物业投诉,但收效甚微。 小年夜那天,徐先生又喝得酩酊大醉。也许是节日的气氛刺激了他,又或者是积怨已久,他突然对着楼上刘家的方向开始大声辱骂。刘先生本想忍耐过去,但醉酒的徐先生却越骂越起劲,甚至开始威胁要上楼"教训"他们一家。 就在刘先生犹豫是否要报警时,醉醺醺的徐先生已经冲上了楼。他对着刘家的门又踢又打,大声咒骂。刘先生的妻子吓得抱着孩子躲在卧室里,刘先生则站在门后,希望徐先生能够冷静下来。 然而,徐先生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智。他用力踹开了刘家的门,冲了进来。看到刘先生,他二话不说就挥拳打了过去。刘先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懵了,一时间只能勉强招架。 就在这危急时刻,刘先生注意到桌上有一个啤酒瓶。在本能的自卫反应下,他抓起啤酒瓶,朝着徐先生的头部挥去。这一击直接将徐先生打倒在地,也结束了这场混乱的冲突。 警察很快赶到了现场。然而,他们的处理方式却让刘先生一家感到莫名其妙。 警方认定这是一起"互殴"事件,建议双方调解。更让刘先生难以接受的是,警察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躲,但不能还手。" 刘先生和妻子对这个结论感到既荒谬又不公。他们质问道:"我们家里有个3岁的孩子,能躲到哪里去?难道要带着孩子跳楼吗?" 刘先生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正当防卫,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从法律角度来看,刘先生的行为确实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刑法》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在这起事件中,徐先生醉酒闯入他人住宅并实施暴力行为,明显构成了不法侵害。刘先生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而反击,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警方的判断显然存在认识误区,可能是受到了传统"和稀泥"思维的影响。 实际上,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新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执法人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要避免"唯结果论"和"谁受伤谁有理"的简单化思维。这份意见强调,要准确区分互殴与正当防卫,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事件发生后,刘先生要求徐先生赔偿20万元,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然而,徐先生不仅拒绝赔偿,还若无其事地出去旅游了。这种态度更加激怒了刘先生一家和周围的邻居们。 随着事件被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对刘先生表示同情,认为他的行为完全正当。也有法律专家指出,警方的处理存在明显偏差,应该重新调查并正确认定案件性质。 在舆论压力和多次调解下,这起事件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徐先生最终同意赔偿20万元,并承诺搬离小区。虽然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平息了矛盾,但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起事件反映出,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执法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法律认知和处置能力。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社区管理、醉酒滋事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如何在保护公民权益的同时,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个案例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合理防卫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同时,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采取适度的防卫措施,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最后,这个事件也凸显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与邻居和谐相处,如何理性处理矛盾,都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所以说但凡有点钱的人很多选择移民呢!
这个职业可以取消了,狗爷也能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