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47岁农民把2个月大的弃婴抱回家,没想到32年后,弃婴不仅成为上校军官,还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在偏僻的内蒙古乡村,有一些默默无闻却又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便是董永在的奋斗历程。
董永在出生时家境艰难,他的养父董拣小一家本已陷入绝境,先是两个年幼儿子相继离世,妻子在悲痛中远走他乡,年迈的母亲也卧病在床。这个本就贫困的农户,似乎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正当董拣小彷徨无助之际,天无绝人之路,一个意外的消息为他带来了新的转机——有人家想把一名两月大的男婴送人。
虽然家中一无所有,董拣小还是欣然领养了这个孩子,并给他起名董永在,寄予了永远健康长寿的祝福。
从此,董永在有了一个家,而董拣小也重拾了生存的勇气与希望,然而前路并不平坦,仅仅是为了喂养董永在,董家就不得不卖掉家中唯一的那头猪。
贫困如影随形,但董拣小依然坚持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小小年纪的董永在便懂事过人,分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小学毕业后,由于没有钱住校,他更是每天风雨无阻地徒步十几公里,路上的艰辛无法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求,优秀的学习成绩让老师十分赞赏。
进入高中后,家境更为拮据,学费和生活费已是家中无法承担的重负。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董永在坚持继续不住校,一边在田里劳作养家糊口,一边照料年迈的祖母。
老师们深受感动,最终学校特意为他减免了学习费用。
但磨难并未就此止步,大学时,董永在为分担家庭开支,放弃多所名校的录取,进入了一所师范学校,四年期间,他靠着勤工俭学,从未向家里开口要过一分钱,还帮助支付了奶奶的医疗费用。
毕业后,董永在以优秀的成绩被武警总队录取。他没有止步于此,继续在国防大学深造,一路高攀,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由于工作调遣,董永在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多年。
2011年春节,董永在终于有机会返乡。看着行动略显不便的父亲,董永在下定决心,要将其接到身边照顾。
他先是把父亲接到了天津,后来又一并带到北京,在异乡的都市里,他像小时候那样,日复一日地为父亲准备三餐、搀扶洗漱。
如今,董永在已接续照料父亲十多年。一路走来,贫苦与荣华只留下淡淡的印记,父子二人,却始终保持着最质朴的情感。
董永在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努力,从一个几无生活希望的平凡农家子弟,一步步踏实前行,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腾飞,然而他没有因此而忽视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即使在最辉煌的时刻,董永在也谨记着自己的根源,用孝心回报了父亲的一片赤诚之心。
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贫穷固然是个巨大的障碍,但只要有梦想、勤奋和坚持,任何人都能改变现状,走向光明,董永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而无论生活的高低起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也理应被永远弘扬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