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崛起只因大明没有活捉丰臣秀吉?
王国维早年曾作一组《咏史二十首》,以时间为序,从先民定居华夏大地,初现文明曙光写起,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歌咏两汉经营丝路的第十二首中那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这是想象甘英在条支城隔海眺望罗马帝国(大秦)。据说就是凭这一句,赢得了罗振玉的青睐,当然此处「黑海」只是格律所需,不必看作王国维提出条支城在黑海海滨的学术观点。
不过,这里我想要介绍的是这组咏史诗的第二十首,也就是最后一首,在此之前,王国维已经一路从新石器时代吟咏到了蒙古西征,而压卷的却是写丰臣秀吉和日本,不过,考虑到里面涉及万历年援朝战争(壬辰战争、文禄庆长之役),时序未乱,说是写大明的也没毛病。先看看全诗:
东海人奴盖世雄,卷舒八道势如风。
碧蹄倘得擒渠返,大壑何由起蛰龙。
丰臣秀吉出身卑贱,故以「人奴」称之,「八道」指朝鲜,因其全国划分八道,后两句意为如果明军乘胜追击在碧蹄馆活捉丰臣秀吉,那么日本岂能崛起东海。其实碧蹄馆之战发生时,丰臣秀吉身在海峡对岸九州的名护屋城,人不在朝鲜。如果不是王国维误记,就当是诗人不拘细节好了。王国维相信如果明军擒获丰臣秀吉,将改变日本国运,后者近代的崛起将失去根基。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个古怪的判断,看看王国维作诗的背景,这组咏史诗的写作时间,论者诸家虽有分歧,但大抵不出1898至1900年间。彼时清廷已败于甲午,国人对日本刮目相看,纷纷开始研究其崛起之道,这是大环境。再看王国维自己,此时他已入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并兼时务报馆工作,但是薪水微薄,有糊口之忧,在写给许同蔺的信中表达有离开报馆之意,抱怨因「学东文(即日语)势难间断,已成骑虎之势」,进退两难,颇感苦闷。或许我们可以不去计较诗中王国维对日本崛起的错误归因,而是理解他对于被迫学习日本,特别是学习日语的牢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