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模式下的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墓志,其作用主要在于志墓,与墓碑的作用是一样的,成为身份的标志物,是中原魏晋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拓跋鲜卑开始汉化的平城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墓志,但制作极不规范,大多为砖志,仅起简单的志墓作用。迁都洛阳后,元氏皇族和高级官吏都使用墓志,逐渐规范和定型为石质的方形墓志,并加上了覆斗形志盖。这种形制的墓志在北魏产生后一直流行至宋代,赵超认为它像放大了的占卜工具——式盘,又像缩小了的穹隆顶墓室,体现了 “象天地”的思想意识,“它的志盖,从形状与纹饰上来看,其设计思想正是用它象征天穹,与式的天盘、穹隆顶墓室的顶部意义相同”。墓志文字内容不仅用于标记身份,也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成为塑造身份的重要手段。刘连香[《民族史视野下的北魏墓志研究 》(2017)]统计北魏墓志 532 方,从太延二年(436)至永熙三年(534)的百年间,迁洛后的40年占了所统计墓志的96%。……墓志塑造身份的作用在北魏洛阳时期形成定制,东西魏、北齐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强化。(李梅田《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pp.328-29)
魏晋模式下的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墓志,其作用主要在于志墓,与墓碑的作用是一样的,成为
新银说历史
2023-10-21 13:35:47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