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陕师大教授访问中亚,一东干族老人追问: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柳絮忆史 2024-11-21 00:40:31
引言

1990年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前往中亚考察,你猜他碰上了什么?

在一个叫“营盘”的东干族村子里,一位满头银发的东干族老人,操着一口地道的关中话,冷不丁问了他一句:“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这话一出,教授当场愣住了,左宗棠那可是清朝的大人物,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狠角色。

都过去一百多年了,怎么这儿还有人惦记着他。

原来这些东干人可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祖先当年就是因为陕甘回乱,背井离乡,一路逃到了中亚。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这异国他乡,硬是把老家的文化习俗保留得完完整整。

简直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大清博物馆”,不过这东干人和左宗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东干族村落的奇特风俗

1990年的秋天,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踏上了一段奇妙的中亚之旅。

当他走进一个名叫“营盘”的东干族村落时,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百年前的清朝。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陕甘风情,让他这位来自陕西的教授倍感亲切。

东干人,其实是陕甘回乱时期西迁中亚的回民后裔。

他们的祖辈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离开了故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定居下来。

让人惊叹的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他们竟然完整地保留了祖先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如同一个“时间胶囊”,把那段历史封存至今。

漫步在“营盘”村,王国杰教授听到的全是熟悉的关中方言。

东干人管散步叫“浪去了”,女儿出嫁叫“给人了”,蹲下叫“蹴下”。

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早已鲜见,却在东干人的日常生活中活灵活现地使用着。

更有趣的是,他们还保留着许多清代的服饰和习俗。

妇女们穿着宽大的对襟褂子,头上裹着白色的头巾,男人们则穿着传统的长衫马褂。

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他们依然遵循着清朝的礼仪,比如新娘要坐花轿,跨火盆,过火炉等等。

饮食方面,东干人也保留了浓厚的陕西特色。他们喜欢吃醋,用筷子,擅长包包子、擀面条。

甚至连形状复杂、制作工艺繁琐的“奤奤面”,他们也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在东干人家做客时,品尝到了正宗的陕西家常菜,让他仿佛回到了家乡的餐桌旁。

在“营盘”村,王国杰教授还遇到了一位名叫萨里尔的东干族诗人。

这位诗人能用一口流利的陕甘方言与教授交流,但他却感叹自己是个“不幸福的人”。

因为他一辈子没去过中国,不认识汉字,只能用俄语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文化上的割裂感,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东干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让王国杰教授感到无比新奇和震撼,他带着学生参加当地婚宴时,还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当时领着他们进村的老汉安排好座位后,搓搓手,又走到教授身边,神秘兮兮地凑近他耳朵,用浓重的陕西方言问道:“先生,我问个事,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这么一番“乃不知有汉”的发言,弄得在座学者都有些哭笑不得。

使了好大的劲儿才跟老人解释清楚现在外边已经是新中国,新时代了。

但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还是让大家都瞬间感受到了东干人对故土那种深沉的眷恋。

沙漠风暴中的钢铁意志

19世纪60年代,大清王朝的西北边陲新疆,正经历着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内有叛乱,外有强敌环伺,局势岌岌可危,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趁乱入侵,在新疆建立政权,而英俄两大帝国则在暗中窥伺,妄图把这块战略要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朝中官员意见不一,左宗棠坚决反对放弃新疆。

在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西征事宜,他立刻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中。

深思熟虑后,左宗棠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

他明白,西征之路漫长而艰苦,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次年,左宗棠率领西征大军正式向阿古柏的势力发起进攻,他指挥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

1878年初,西征大军攻克和阗,阿古柏服毒自杀,其势力土崩瓦解。

至此除伊犁地区外,新疆全境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的西征壮举,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和东干人

左宗棠和东干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恩怨情仇,他们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蝴蝶效应。

左宗棠这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最终间接促成了东干族群体的形成。

前面咱们已经说过,在当年闹得天翻地覆的大西北,左宗棠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临危受命,率军平定叛乱,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

这系列军事行动,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左宗棠的主要目标是平叛和收复失地,但他并没有直接把所有回民都赶出中国,很多和平的回民社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家乡。

但是战争终究会带来改变,左宗棠的军事行动也不例外。

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田地荒芜了,房屋被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了,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一部分回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另谋出路,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家园。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在新疆进行重建和重新管控。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增加赋税、加强军事驻扎等等。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是为了维护稳定。

但对一些回民来说,却让他们感到不安和不满,觉得在故土难以生存,于是选择远走他乡。

除了左宗棠的军事行动和清政府的政策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也影响了回民的迁徙。

当时沙俄正在积极扩张势力,中亚地区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也成为一些回民选择离开故土的原因。

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干旱、洪涝等等,都让一部分回民的生活雪上加霜,迫使他们踏上迁徙之路。

这些回民一路向西,最终来到了中亚地区,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干族群体。

他们保留了中华文化和传统,说着类似陕西方言的语言,甚至在饮食习惯上也保留着浓厚的家乡味道。

左宗棠的西征平叛和收复新疆,虽然没有直接驱逐所有回民,但确实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间接促成了部分回民的迁徙,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干大爷追着教授询问左宗棠下落的原因了。

结语

东干人和左公的故事,看似毫不相干,却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韧性,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一个是主动传承,一个是守护疆土,最终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文化这东西真是神奇,它能跨越时间,跨越地域,把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的认同和归属。

这大概就是咱们常说的“文化自信”,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1、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和历史功绩——《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5-58,共4页

2、中亚东干族与中国传统礼俗——《回族研究 CSSCI 1994年第4期74-84,共11页

1 阅读:342
评论列表
  • ZJW 12
    2024-11-22 19:42

    别去跟他们交流,更别去攀亲戚,让他们在那里自生自灭去吧。

  • 2024-11-22 01:48

    左公永远在!

  • 2024-11-22 20:53

    左公万年[点赞]杀光叛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