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明末文坛领袖、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的。
清军南下攻克南京之后,钱谦益和小妾柳如是没能逃走,眼看清军就要入城了,柳如是便劝说钱谦益一起投水自杀殉国。
钱谦益满口答应,思索片刻之后,又用手试了一下水,竟然说,“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不肯罢休,又对钱谦益说,“是宜取义全大节,以负盛名”,钱谦益却踌躇不前,似有投降清朝之心,柳如是非常鄙视,于是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钱谦益不忍爱妾离自己而去,与众人一起把柳如捞了起来。
后来,钱谦益就带着柳如是投降了清军,还在清朝当了官。
钱谦益这个人很有意思,之前一直叫嚣着要与明朝共存亡,与清朝不共戴天,却在兵临城下的时候临阵退缩,表现得连个女人都不如。
当然了,钱谦益虽然保住了性命和富贵,名声却臭了大街,尽管他后半生努力洗白自己,吃着清朝的饭,暗中资助反清复明势力,却越洗越黑,被后世之人当做反面教材嘲讽了几百年。
“水太冷”的钱谦益,虽然在清朝活到了83岁,但乾隆帝毫不客气地将他列入《贰臣传》,可见清朝也看不起他。
事实上,明朝灭亡的时候,出现了许多像钱谦益这样的人物,这些人当然是为何活命,其实也可以理解。
但是,今天我要说两个清朝末期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表现,或许连钱谦益都不如。
比如,认汉人为祖的端方。端方,全名托忒克·端方,通过这个姓氏我们可以知道,端方是没啥背景的,他不能靠父辈的门荫入仕,而是需要自己努力。
端方确实很努力,他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这在满人当中是相当罕见的。
只不过,端方后来没法再进一步,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他只得花钱捐官,当了工部员外郎。
进入仕途后,端方格外努力,1889年光绪帝大婚,他因为在筹办过程中表现良好,又在监督修建慈禧太后陵墓的时候很卖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被赐三品顶戴。
但是,之后端方就被慈禧太后遗忘,因为慈禧太后身边有背景、有能力人一抓一大把,他根本得不到机会。
怎么办?
要说端方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就是快,他得知光绪帝想要变法,于是搭上了光绪帝老师,也是心腹重臣翁同龢的关系。
在翁同龢的推荐下,端方受到了光绪帝的接见,由此成为了维新变法人物,被光绪帝任命为直隶霸昌道,不久又主持农工商局事务,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然而,端方的好日子没过几个月,翁同龢就被慈禧太后罢黜,紧接着又爆发了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维新派人物都被赶出朝堂,端方也被革职。
辛辛苦苦努力十几年,一夜就回到解放前,端方认真反思了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紧跟慈禧太后的步伐,才能飞黄腾达。
这之后,端方先是花钱与荣禄和李莲英攀上了关系,这两个人都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在二人的帮助下,慈禧太后对他的态度有所缓和。
后来,慈禧太后过生日,端方费尽心机,将毕生所学写成《劝善歌》,对慈禧太后极尽谄媚,慈禧太后龙颜大悦,便赏了他一个陕西按察使的官。
自那之后,端方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全心全意侍奉慈禧太后,再加上荣禄和李莲英的提携,他的官职不断升迁,一直做到了陕西巡抚的高位,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逃陕西,端方不但出兵护驾,还极力照顾慈禧太后的生活,慈禧太后感到十分满意,将其引为心腹。
此后,端方调任湖北巡抚,1902年代理湖广总督,成为清朝核心决策圈的人物之一,后来又历任湖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一直在封疆大吏的岗位上。
值得一提的是,端方虽然是靠走后门上位的,但他其实有些能力,比如他非常支持洋务运动,提倡科技强国。
端方还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袁世凯一起上书建议废除科举制度,使得自隋朝起实施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向灭亡,同时他也提出了兴办新式教育的方案,在湖北建立了60多所新式小学和师范学堂,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05年,受立宪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决定派遣大臣赴欧洲考察、学习,端方恰在其中。
这一次欧洲之旅,端方游历了美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给他造成了极大震撼,回国之后他就变成了立宪的支持者。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慈禧太后曾问端方,“立宪有什么好处?”
端方回答说,“立宪可以使皇位世袭罔替。”
慈禧听完若有所思,其实是很赞同端方的问答,由此可见端方虽然支持立宪,但同时也是支持保留皇帝的。
1906年,端方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三年后又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前担任过这两个职务的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荣禄,他能坐上这么重要的岗位,足见慈禧太后对其非常信任。
不过,端方上任没多久,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都去世了,他因为在葬礼上干了一件事,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
事情是这样的,端方出国考察的时候,曾从欧洲带回来一部相机,没事就给自己照几张相,也会带着相机四处溜达,这里照一张,那里照一张,养成了照相的爱好和习惯。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葬礼举行的时候,端方为了留下照片作为纪念,于是拿出相机一顿猛照,结果被摄政王载沣看到了。
载沣向来不喜欢端方,于是以“大不敬”的罪名将其关押,一些不喜欢洋玩意的大臣纷纷弹劾,把端方以前干了丑事全部揭发出来,诸如贪腐受贿,等等。
最终,载沣将端方罢官去职,端方因此坐了冷板凳,一坐就是两年多。
1911年,由于载沣打算将铁路收为国有,激起了川湘鄂“保路运动”,朝廷派遣赵尔丰担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却武力镇压,结果造成了成都惨案,保路运动有扩大的趋势。
当时,许多人都不敢接四川这个烫手山芋,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端方,载沣无人可派,于是让端方当了督办川汉铁路大臣,兼任四川总督,率军入川平乱。
端方也不是傻子,知道四川的事情不好处理,搞不好人头落地,但又不能抗旨,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油条,端方自有应对之策,那就是拖。
当时,清朝各地革命党活动猖獗,一场大变革即将到来,端方对此早有预感,所以他认为自己更加不能镇压保路运动。
端方带着湖北新军出发后,原本一个月就可抵达四川,他硬是花了三个月才走到川鄂边界。
端方这一拖,武昌起义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督抚或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或投降革命党,清朝灭亡在即。
当端方走到资阳的时候,身边的湖北新军居然哗变,将他扣押起来了!
原来,湖北新军早就被革命党渗透了,许多湖北地方官员对此心知肚明,只有端方这个北京来的大官不知情,还非要带着湖北新军去四川,以保障他的安全。
随行的湖北新军见留在武昌的战友们都立了大功,就不乐意了,也想有所表现,便临时起意,想要杀掉端方这个准备去四川镇压百姓的大官邀功。
不过,端方也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他知道革命党起义是迟早的事,所以他提前做好了准备。
端方被随行的湖北新军扣押后,当即表示归顺革命党,还拿出许多印有“陶方”这个名字的名片,声称自己原本是汉人,是被迫加入八旗的,而且自己当官的时候对士兵很好,没干什么坏事。
吾本汉族,姓陶氏,投旗才四世,吾治军始湘鄂,而两江,而直隶,遇兵士不薄。今入川尤有加。
端方还撒谎说,自己作为汉人,当然是站在汉人这边的,他藏身贼营,就是为了等待“驱除鞑奴,恢复中华”这一天,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也要一起参加革命。
不得不说,端方为了活命,连祖宗都不要了,竟然认汉人为祖,可谓无耻至极。
尽管端方说的话很大义凛然,挑不出毛病,但可惜他的运气不好,随行的湖北新军中,有几个人是读过书的,对端方也比较熟悉,直接戳穿了他的谎言,并将其杀害。
端方死后,首级被割下,送到武昌游街示众,一方封疆大吏落得个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与端方一样,为了活命而认汉人为祖的清朝封疆大吏,还有一个叫做朴寿的人。朴寿出生于1856年,满洲镶黄旗人,与端方一样,他的家族并不显赫,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
朴寿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十分刻苦,18岁的时候考中举人,但后来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在清代,举人是可以入仕的,但只能当低级别小官,朴寿就是以举人的身份进入朝堂的,由于他是满人,所以得以留在京城,历任太常寺笔帖式、步军统领衙门笔帖式等职务。
所谓笔帖式,其实就是抄抄写写的书吏,最高也只能是七品,一般没什么前途。
朴寿在笔帖式这个岗位上干了好多年,都没有得到晋升,这让他十分苦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朴寿结识了李莲英,他深知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于是对李莲英进行大肆贿赂,在李莲英的帮助下,他的女儿还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干孙女,非常受慈禧太后疼爱。
因为这一缘故,朴寿迎来了春天,他的职务不断得到提升,1895年担任吏部汉字堂主事,后逐渐升为郎中。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狼狈出逃,朴寿十分狡猾,暗地里与外国商人搭上关系,因此免遭浩劫。
慈禧太后回北京后,朴寿进入到晋升的快车道,历任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正黄旗汉军都统。
1907年,是朴寿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年,他被慈禧太后任命为福州将军兼马尾船政大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在福州期间,朴寿干了不少事,为了紧跟慈禧太后的步伐,他对福州八旗军进行了整顿,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压片,并通过裁汰老弱、任用贤能等政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可以说,朴寿在福州的政绩还是不错的,但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他被许多人批评为没有决策能力,导致了马尾船政的停顿;他对清政府过于愚忠,不知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起义很快就席卷大江南北。
福建自然也不例外,在革命党黄乃裳等人的策划下,早就组织好了一支由三百余人组成的革命队伍,称作“炸弹队”,主要由青年学生组成。
黄乃裳利用自己兼任三所书院教务长和基督教福建青年会会长职务作为掩护,让炸弹队在仓山麦园顶进行训练,同时他还争取到了新军军官孙道仁、许崇智等人的支持。
11月3日,黄乃裳与孙道仁、许崇智等人在台江泛船浦的一艘船上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发动起义,但消息不幸走漏,被朴寿知道了。
当时,许多像朴寿这样的清廷大员都顺应潮流,选择投降革命党,或者跟革命党合作。
但是,朴寿仍然抱着清朝可以镇压革命党的幻想,当然他也不忍自己努力几十年才换来的高官厚禄化为乌有,便决定全力镇压革命党。
于是,朴寿让手下各旗营全副武装,随时待命,同时从旗人中挑选了500名精壮青年,组成了所谓的“杀汉团”,同时组织了冲锋队、放火队,准备与汉人殊死捕斗,他曾说即便失败,也要跟汉人同归于尽。
为了鼓舞士气,朴寿召集众人召开了一次动员会,他在会上慷慨激扬,充满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许多旗兵被他的话感到得泪流满面。
朴寿准备镇压革命的消息,黄乃裳很快就得知了,他便与孙道仁、许崇智等人商议,准备将起义时间提前,定在11月8日。
11月8日,革命党向闽浙总督松寿发出最后通牒:所有福建政务,转给新政府办理。
同时,黄乃裳也给朴寿提出两人四个条件,只要朴寿投降,可以得到优待:
第一,所有满人宜服从新政府之命令;第二,旗军宜将所有军械火药缴交新政府;第三,此后满汉不分区别;第四,满人之俸禄,仍照旧支给。
在清朝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的时候,黄乃裳提出的这四点,对朴寿来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但是,朴寿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整顿军队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谁胜谁败还未可知,于是果断拒绝了黄乃裳。
为了镇压革命党,朴寿又在旗人中广泛动员,将所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巡防营,并给每个妇女发一把刀,让她们参与作战。
朴寿抱着必胜的决心,等待革命党现身,好与之决战,但他左等右等,却等到了闽浙总督松寿兵败自尽的消息,福州的银行、报社、交通机关和税务局等也都被占领。
然而,朴寿丝毫没有动摇,他甚至对松寿产生了鄙视心理,认为松寿太无能了。
朴寿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呢?
前文提到,朴寿就翻福州将军后,就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具体而言,他将福州八旗军改编成为了新军,并按照新军的要进行求装备、训练,从而提高的军队的战斗力。
武昌起义爆发后,朴寿还亲自对八旗军进行训练,后来经过一番扩充,他能指挥的正规军达到了2600余人,所有可以投入作战的人员至少有4000人,兵力较革命党占优,而且配备了一千多支毛瑟枪,另有各种大炮数十门。
松寿被杀后,朴寿既感到鄙视,又感到通痛心,于是下达了一个命令:“见汉杀汉,老幼不分”,大有与汉人不共戴天的架势。
11月9日晚,革命党对朴寿发起了进攻,朴寿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他先是扬言要用大炮轰击福州城,从而引起了民众和革命党的恐慌,继而亲自率军与革命党血战,战斗了两天两夜,多次击退革命党。
眼看革命就要失败了,革命党总部机关紧急调整方案,以军政闽都督的名义,让统领陈恩焘率兵400名、大炮4尊连夜入城支援。
革命党林步云则带人到马尾船政厂,将库存的枪支弹药全部运到城内,许崇智还对学生军进行了思想动员,鼓舞了士气。
第二此战役很快打响,学生军各个不要命,奋力冲击八旗军,朴寿的“杀汉团”很快被消灭。
继续再战,由于革命军得到了支援,战斗力得到提升,而朴寿的弹药也快消耗殆尽,逐渐不支,于是假装投降,试图组织偷袭,但被革命党识破。
最终,在学生军的冲击下,朴寿的八旗军被杀的被杀,投降的投降,他为了活命,逃到福州城河东路蒙古营旗员明玉家中躲藏,但最终还是被革命党抓捕。
尽管朴寿疯狂残害革命党,但革命党仍对他礼遇有加,因为革命党认为他是满人,满汉各为其主,并不为过,保全他的性命,也可以展示革命党的宽宏大量。
但是,朴寿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态度异常恶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悔意,还说汉人就该杀,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朴寿的态度让革命党人十分不满,在学生军的要求下,他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双腿立马软了,跪在地上求饶,但没什么用。
不久后,朴寿就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抱着求生欲望,于是再次哭着央求革命党说,我其实是汉人,请求宽恕。
至刑场,忽而跪地祈归,涕泪交加,自言本为汉种,惟求得恕。
革命党看着朴寿都觉得好笑,这个之前视死如归之人,现在为了活下来,竟然认汉人为祖,可见其卑劣。
最终,朴寿被革命党斩杀于福州,他的家人倒是没有收到牵连,得到了优待,被俘的八旗兵也都发放路费后遣散。
端方和朴寿作为满人,又是封疆大吏,为了活下去认汉人为祖,可见有多么无耻,毕竟“水太凉”的钱谦益可别说自己是满人的后代。
为明朝自杀殉国的人可多了,就说朝鲜都有不少人为明朝自杀,这一点可见人心所向,反观清朝未清朝自杀的几乎没有,就是他们的皇帝都投降当傀儡,哪还能指望下面人呢,整个满族都改汉姓了,这就是种族上文明与落后的差距,汉族必兴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