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多半是拖出来的,身体有2种表现,可能是血管堵了,别忽视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11-07 10:07:4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们常说“健康是一种积累”,但疾病的发生,往往也是不知不觉地积累而来。

血栓的形成,便是一种潜伏许久的慢性危机。

在许多老人看来,血栓仿佛是“拖出来的”,只要平时不出现剧烈的症状,似乎就无需过多关注,问题是,血栓的积累如同潜伏的洪水,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冲破脆弱的血管防线。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血栓性疾病,也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相关研究表明:

中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因为血栓性疾病(如脑卒中)住院治疗。

而根据AHA的数据,美国每年约有60万到8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每年有约10万到20万例死亡,是由静脉血栓栓塞引起的。

所以不管是国内外,对于年长的朋友来说,了解身体的预警信号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尽早发现血栓,避免严重的后果。

张大爷的教训

张大爷今年72岁,退休后的生活看似安逸。

他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附近有一个小公园,平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和老邻居们打打牌,下下棋,再到公园里溜达几圈。

不过,他对健康管理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平时爱吃些重口味的食物,运动也只是散步而已,检查身体更是很久没做了。

几个月前,张大爷开始感觉左腿不时发麻,有时还会有短暂的胸闷。那天他坐在公园长椅上,左腿突然像针扎一样的麻痛,他低头揉了揉,以为只是坐久了腿没放好。

张大爷站起来跺了跺脚,麻木感似乎有所缓解,他便没再放在心上。后来,胸闷的情况也开始出现。

有一次在爬楼梯时,张大爷明显感觉到胸口发紧,整个人不由得停下来喘气,扶着楼梯扶手休息了好几分钟。

回到家后,家人得知情况,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但张大爷却摆摆手:

“这年纪大了,身上出点小毛病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

他依旧坚持每天到公园去散步打牌,但腿麻和胸闷的现象却越来越频繁,有一次他在打牌时,甚至因为胸口突然发紧而不得不停下来,脸色发白。

朋友们都劝他赶紧去医院看看,他虽然嘴上答应,但心里依然没有当回事。

直到那天傍晚,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出门遛弯,走到小区旁的公园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他的手紧紧抓住胸口,额头渗出冷汗,双腿一软直接倒在了地上。

公园里的人立刻围了过来,有人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场面一片混乱。

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将张大爷迅速送往医院急救。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上了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正是血栓引发的血管堵塞。

医生告诉张大爷的家人:

其实血栓早已有迹可循,之前的腿麻、胸闷就是血管阻塞的预警信号。

但张大爷一再忽视这些信号,导致血管内的血栓越积越大,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医生还详细解释了血栓的形成过程,如何因为血管内壁的损伤和血液流动的减缓,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不断堆积,最终完全堵塞了血管。

这个故事,或许正是许多老人生活的缩影。

每当身体出现不寻常的信号时,很多人都觉得只是“年纪大了”的必然表现,不必过分在意。但实际上,有些信号恰恰是血管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血栓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隐蔽性让人容易忽视初期的轻微症状,当腿麻、胸闷等现象反复出现时,实际上是血管中的血流已经受阻。

这种阻塞,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不断聚集,从而逐渐形成血栓,及时发现和重视这些信号,是防止血栓恶化的关键所在。

血栓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隐蔽性让人容易忽视初期的轻微症状,当腿麻、胸闷等现象反复出现时,实际上是血管中的血流已经受阻。

血栓拖到最后,会变成什么?

很多人不太了解血栓的危害,觉得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血栓不至于致命。

但实际上,血栓的拖延,往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

血栓最初的形成是由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等在血管内异常聚集,导致血流不畅,这个过程类似于河道里的泥沙淤积,随着淤积越来越多,河道就有可能被堵死。

血栓形成的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许多人容易忽视它,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血管壁受损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如,当血管壁因为高血压、吸烟或高胆固醇等因素而受损时,血小板就会附着在损伤处,以此来修复损伤,与此同时,纤维蛋白也会与血小板结合,逐渐形成一个血栓块。

这个血栓块不断长大,最终可能完全堵塞血管。

如果血栓继续拖延下去,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中风)。

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的冠状动脉被血栓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大脑某部分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血栓的危害,不仅仅是局部血管的堵塞,它对全身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关键部位,例如肺部或脑部,就可能引起肺栓塞或缺血性脑卒中,这些都是致命的情况。

拖延血栓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器官的损伤上,更可能导致突然的危及生命的事件发生。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卒中,都是由血栓突然堵塞血管引发的,这种情况常常需要立即医疗干预,否则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

血栓拖延的医学机制,在于血管内壁的损伤和血液流动缓慢,造成血栓块的不断增大,直至完全阻塞血管,从而导致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

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液循环减缓,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形成的早期信号,尤其重要。

血栓给你的这两个提醒,一定要牢牢记住

血栓在体内形成时,身体通常会有一些明显的预警信号,尤其是老年人需要格外关注,这些信号,可以帮助人们尽早发现血栓的存在,避免严重后果。

以下两种表现,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提示。

① 四肢持续麻木或刺痛感

当血栓逐渐形成,并阻碍血液流动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四肢,特别是下肢。

张大爷在早期,就曾经感受到腿部麻木的现象,这并不是偶然。

腿部距离心脏较远,血液的流动压力较低,因此血液更容易滞留在下肢。如果血栓在下肢的深静脉内逐渐形成,血液的回流就会变得困难。

随着血流不畅,局部的供氧量减少,神经末梢便会产生持续性的麻木感,甚至刺痛。除了麻木和刺痛之外,有时局部的皮肤温度也会降低,这些都是因为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典型症状。

这是因为,血栓阻碍了正常的血液回流,造成下肢供血不畅,进而影响到局部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从而引发这些不适感。

② 突发的胸闷、气短

胸闷和气短,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提醒之一,特别是在活动后症状加重时。

张大爷在爬楼梯时曾感觉胸口发紧、气短,这其实是心脏和肺部供血不畅的表现。

如果血栓出现在冠状动脉,阻塞了心脏的血液供应,心肌细胞的供氧量就会减少,进而导致心脏在活动时难以正常工作,从而引发胸闷和气短的症状。

同样地,肺动脉血栓也会引起类似的症状。

肺动脉是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肺部进行氧合作用的,一旦血栓阻塞了肺动脉,血液中的氧气交换就会受到阻碍,导致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感到明显的呼吸不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和剧烈的胸闷感。

因为血栓导致血管阻塞,心脏和肺部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缺氧的表现,使得人在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

这些信号就如同“警铃”,提醒我们血管内正在发生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四肢的麻木和胸闷的症状,往往是血栓逐渐积累的结果,忽视这些信号可能导致血栓不断增大,最终完全堵塞血管,引发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看到这些预警信号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预防血栓,可以吃阿司匹林吗?

对于预防血栓,很多老年人都听说过阿司匹林的作用,认为每天吃一片可以预防血栓,但阿司匹林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使用,必须谨遵医嘱才能保证安全。

阿司匹林,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它同时也有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有胃溃疡、出血倾向或其他消化道问题的老人来说。

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发胃肠道出血,甚至是严重的消化道溃疡。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阻止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的形成,进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然而,环氧合酶在胃黏膜保护中也有作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损害胃黏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中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每天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

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血栓复发风险较高,阿司匹林的益处远远超过了它的风险。

对于没有血栓风险的人群,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阿司匹林通过干预血小板的凝集过程,减少血栓的形成,但同时也降低了血液的凝固功能,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因此,对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必须分情况来看。

如果已经确诊,存在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且没有胃肠道出血史,医生可能会建议小剂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对于一些并不具备血栓高风险的老人,盲目跟风服用,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老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咨询医生的意见,不可自己擅自做决定。

结语

血栓的形成,常常是在不经意间积累的,而它的爆发往往猝不及防。

对于老年人来说,懂得倾听身体的信号尤为重要,张大爷的教训告诉我们,不应对身体的异常感觉掉以轻心,四肢的麻木、胸闷气短,都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警钟”,不能一拖再拖。

与此同时,像阿司匹林这样的药物,也需要分情况谨慎使用。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