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导读课、探究课、整理课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
我们过去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一节(一课)一节(一课)教学,最后再上复习课,即先分后总结构(分→总),可以说,学生在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一个整体认知。
现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大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整体导读、再课时学习,更提倡可围绕某个大概念,课与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整合打通进行,后进行单元整理,即变成总分总结构。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过去是分、总结构,现在要变成总、分、总结构。可见当前大单元教学实施核心理念为:先带领学生“综观森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局部审美″(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学会“植树造新林"(迁移应用),三个环节对应的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三大课型: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单元融通探究课、单元整理课(含单元大概念新情景应用课)。
一、教学评一致性概念解读。
教学评一致性又称教学评一体化。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评价(作业设计达标检测),两两之间需互相兼容、匹配、对应。
大尺度:这是从学期、学年视角来说的,就是结果性诊断要依标命题,教师教的、学生学的、考试考的要一致。不超纲教、不超纲随意考(从考试角度看)。
中尺度:这是从单元、课时整体设计来说的,严格说是教学目标、学习评价、学习内容、活动任务一致性。即先确定教学目标,再依目标设计具有引导性达标评价标准(依据),后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或任务即学程设计。教学目标与流程内容照应;练习检测评价与目标照应;内容与练习照应(从单元、一节课整体设计看)。
微尺度:从教学环节视角来看,对围绕某一子问题解决环节,也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与相应活动一致性、检测量规能检测对概念理解(从局部一个活动或环节看)。也就是说每个环节、一节课整体学习流程、一个单元整体设计,学期考试处处理、层层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从备课角度理解:目标有三条,你的学习设计也要有三个模块与之对应。比如目标中有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而学习内容设计中没有安排读书这个环节,这就叫做不对应;同样,教学内容设计了3个模块,而目标只有2个模块,专业叫不一致,即,3对3,不能是3对2或2对3。
若内容学的是阅读,你的作业不能设计为写生字,这叫检测与内容不照应。同时得明确达标检测是检测哪个目标的。一个综合题可检测三个目标,不必一一对应;有些目标不必检测,但检测题必须照应一个目标。
二、单元导读课解读
1、为什么要放大单元导读课地位和作用?
理由如下:一是过去分——总单元学习。弊端是,学生缺少先前整体感知,缺少系统观念,缺少建立认知结构图式,联结知识网络的锚,人为增加了系统加工知识难度。
二是这次新课标的修订特别强调学要遵循学习逻辑去教学。正如崔允漷教授在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一文中举的例子,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
总之,单元导读课是整个章节的剧情简介,也是整个章节的认知起点,同时是整个章节的方向仪,上好起始课能帮助学生知识整合,并实现结构化学习,故要放大单元导读课作用及价值。
2、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基本流程是什么?
可概括为:双测——浏览课本——制定目标——明晰大任务)
环节1:用预学单前测学生学习起点在哪里?(双测:旧知;新知、前概念)
环节2:带领学生整体浏览感知课本内容,建立认知初始框架图(认知图式)。(浏览、结构初始框架)
环节3:协商制定、分享单元学习目标及达成指标。(师生用金字塔来概括提炼)也可梳理问题系统。
环节4:最后呈现学了本单元后要做的事即大任务,并让学生明晰完成任务的路线图。(明晰大任务,知道路线图)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前置尝试对大任务解答。
3、上单元导读课(起始课)时要注意什么?
1.上述流程的四个环节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自由、组合、排列。同时这四个环节不一定在课堂上呈现,如学情前测就可放在课前,甚至个人、小组问题提出也可放在课前。
2.上述流程的四个环节依据内容、学情可增删,即四个环节不一定都要。比如随班升的教师对学生起点很熟悉,就可省去学情前测这个环节。
3.以往单元教学第一课时,教师也会有三五分钟时间从单元引出本节课内容,而大概念背景下的单元导读课,只不过是把强化、放大、重视了这个环节,有意、特意把它拉伸为一节课。
4.单元导读课定位不外乎让学生先大概明白这4个问题:本单元重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
4、单元导读课学习案的设计模板
三、单元探究课
1、探究课的子课型
大单元融通探究课中融合(融通)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法融通探究课、内容融通探究课。
1.方法融通探究课,俗称为“新举一反三课″(纵向结构课)。
2.内容融通探究课,俗称为新"举三反一课"(横向结构课)
需要提醒的是:单元探究课需要多个课时完成;不能整合进去的内容、模块或重点课文也可课时授课学习。(整合课+课时学习课)。
2、方法融通探究与内容融通探究区别
数学例子1: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整节课教材安排学习程序是:1)编口诀;2)记口诀;3)用口诀。8的乘法口诀整节课教材安排学习程序也是:1)编口诀;2)记口诀;3)用口诀。9的乘法口诀整节课教材安排学习程序还是:1)编口诀;2)记口诀;3)用口诀。
方法融通探究思路是:7的乘法口诀教师讲; 8的乘法口诀小组讨论学; 9的乘法口诀一个学生独立学;讲——扶——放;学习——理解——应用。
内容融通思路是三课打通分模块学习。比如,第一节只学编口诀,一块学7、8、9编口诀;第二节学记口诀,7、8、9口诀一块记;第三节学应用,三课放在一块学应用。
数学例子2:拿数学多面形面积例子来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采用的是我们(师生)一块学的方法;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程序步骤,采取你们(生生)一块学的方法,而到学习梯形面积时,采取没有任何提示的自己(个人)独立学。这就是采用了方法融通探究课,俗称为“新举一反三课″(纵向结构课)。
数学多面形面积这一单元,依次安排有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拿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来说,该节程序性知识(也可看作大观念)是:①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贴、割补等转化成正方形,即转化;②转化后,逻辑推理正方形长、宽与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与高的关系,得出面积公式,即逻辑推导公式;③用公式或公式变式解决生活中面积问题,即应用。概括为三个步骤:转化、逻辑推导公式、应用。过去的学法是先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再学三角形面积,最后学梯形的面积,即每个图形一个一个挨着学,每个图形依次把三步都学完。而现在的内容融通探究却是比如第一课时,我选择如何将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同时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是如何通过割补、旋转等手段转化为长方形的,即用三个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何转化这个核心概念。同样逻辑推导、应用也可采取这个方法。这就是采用了内容融通探究课,俗称为新"举三反一课"(横向结构课)。
语文例子:小学语文有个单元是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安排了几篇课文: 教材安排结构是第一篇课文重点学习1)概括写到的场面名称 ;2) 找点面结合写法类型 3)作用、好处; 4)片段写作训练; 第二、第三课仍然是这点重要内容。
方法融通探究思路是:第一篇课文 4个内容教师讲; 第二篇课文 4个内容小组讨论学; 第三篇课文4个内容一个学生独立学;讲——扶——放;学习——理解——应用。
内容融通思路是三课打通分模块学习。比如,第一节只学概括写到的场面名称,三课一块学概括写到的场面名称;第二节找点面结合写法类型 三课一块学;以此类推。
小结:方法融通探究课,俗称为“新举一反三课″(纵向结构课)。
采用的是我们(师生)一块学,你们(生生)一块学,到最后变为自己(个人)独立学。
方法融通探究核心理念是从扶到放,遵循学习、理解、应用的学习路线图。这样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内化单元大概念。
内容融通探究课思路是相同目标、程序步骤相同的多课整合到一块,一个模块多课一块学,类似举了多个例子,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个环节(即举三反一的横向结构)
可见,单元内容融通、单元方法融通探究是大单元探究课的有效抓手。另外,方法融通探究也丰富了单元学习整合的新维度。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单元适合内容融通探究,有的单元适合方法融通探究,有的单元两种皆适合。教师可依据学情恰当选择。
3、案例设计赏析:正方形周长探究
第一课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看方法融通探究课如何上第2课时?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把研究长方形周长维度、程序、方法迁移到正方形周长中,让学生思维生长,尽而让学生加深对度量、空间图形、逻辑推理等大概念认识。
流程设计要突出这三个环节:
一是对长方形周长研究的维度、方法让学生梳理:①通过动手操作有理可有据的表述长方形的特征;②从周长字面意思(或查字典)说出长方形的概念,注意直观呈现让学生理解周长是什么,不是什么(边线与空间大小)。③周长的度量方法探究④在度量探究基础上思考求周长简便方法(即用公式);⑤长方形周长在生活中应用(三个题型,如知长、宽求周长,知周长、宽求长,一边靠墙围栏实际问最)及组合长方形周长探究。正方形周长探究(方法融通探究课第2课时)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把研究长方形周长维度、程序、方法迁移到正方形周长中,让学生思维生长,尽而让学生加深对度量、空间图形、逻辑推理等大概念认识。
正方形周长探究(方法融通探究课第2课时)
流程设计要突出这三个环节:
一是对长方形周长研究的维度、方法让学生回忆:①通过动手操作有理可有据的表述长方形的特征;②从周长字面意思(或查字典)说出长方形的概念,注意直观呈现让学生理解周长是什么,不是什么(边线与空间大小)。③周长的度量方法探究④在度量探究基础上思考求周长简便方法(即用公式);⑤长方形周长在生活中应用(三个题型,如知长、宽求周长,知周长、宽求长,一边靠墙围栏实际问最)及组合长方形周长探究。
二是迁移运用上边的经验、方法,让学生对正方形研究的维度、方法进行梳理、猜想。
让学生说出来或写出来(列表法如探究内容、方法、操作、结论。
三是分项进行探究,注意学生倾听、表达,进量用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说。
四是对探究出结论在情境中运用。
注意事项:1。度量研究时要注意方法多样性、简便性、实际生活影响等。
2.必须有分享"双目标"及学后反思环节(注意多说书上没有经验、方法,结论及教训、启迪等(元认知)
4、大单元融通探究课两种课型基本流程
1.先行组织——情境创设
2.呈现并解读双目标。
3.选择融通探究课型,动态构建问题化系统。
4.分任务、活动依次有序探究。
5.量规辅助学习(嵌入式评价)。
6.学后反思(学习表现输出小结,整理与作业设计)。
5、探究可学习案的设计模板
四、单元整理课
1、大单元整理课与单元复习课异同
首先要明晰大单元整理课与以往的单元复习课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要将单元复习课迭代升级为以新课标理念兼容的单元整理课。
我认为主要有六点不同:
一是以往的单元复习课,教师要么把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要么是教师胸中有个结构,引导学生顺着教师自己思路去整理知识,也就是说这个知识结构不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是告知建构、被建构。而大单元课堂整理课要求学生自我整理、自我建构,是一种主动的自建构。这样在知识运用时便于调取、加工。可见,前者梳理重在“记″,后者梳理重在"忆″(从大脑中调取);前者学习遗忘率高,需不断复习,后者不需要多次重复就能记得牢,因它属于编码结构化贮存。
二是以往的单元复习课,仅从知识层面一个维度进行整理,而现在的大单元整理课是从知识、概念关系、方法、思维、元认知等多个维度去整理。可见,前者整理是单一维度,后者是多个维度去整理。这样整理,认识结构是立体的,会更系统、更全面。
三是以往的单元复习课在整理时,多采用罗列重要内容去整理,而现在的大单元整理课要求借助列表、比较、思维导图等思维、学习工具去整理,更强调对所学内容二次加工、重新建构,强调思维的可视化。可见,前者是机械粗加工,后者是内化建构后的精加工。
四是以往单元复习课定位是知识点、题型全面复习总结,属于大水漫灌、地毯式轰炸,通俗说会的也复习、不会的也复习,属于平均用力。而现在的大单元整理课定位是设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去运用知识,以此判断掌握情况,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即学生表现良好的不再复习,针对表现不佳的重锤再敲、重点复习,属于滴灌、精准打击。
五是以往单元复习课知识梳理多限于单元内部,我称之为单元内化、小整理。而现在的大单元整理课不但要本单元知识、概念内化,还要与相关的单元打通,站在更高层面用大概念、概念系统去关联整理,去建构更大的概念系统。通俗说,即单元内梳理,又跨相关单元间去联接;既内化又关联,变小系统为大系统,变碎片概念为概念群。跨单元关联侧重并列概念、相似概念、层级概念之间的同化和顺应,侧重联想思维、整合思维。
六是以往单元复习课作业设计多是知识、题型之间的良构环境的近迁移,而现在的大单元整理课作业设计强调的是劣构环境下的概念之间的远迁移,是新情境、新题型,是解决创新的真问题。可见,前者是做题,看题型掌握,后者是解决问题,看概念的迁移、运用,反观素养的达成。
2、大单元整理课流程解读
单元整理课需要两个课时完成。
1. 让学生用工具多维度内化、关联认识结构。(整理课的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是对单元所学进行双整理——单元内知识、概念、方法、思维、题型全面系统整理及单元相关的跨单元整理,前者叫整理,后者教关联。
它分四个小步骤:
1)先让学生不翻课本单凭回想去首次初步整理。注意不仅仅是单元内部整理,还要思考与以往学的哪些内容有关联。
2)再让学生翻书去补充完善自己的整理。
3)通过同桌、小组分享尤其是教师提供的认识结构,让学生二次补充、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
4)、让学生从元认知视角反思整个整理过程,并留出时间让学生内化补充、完善的内容。每次都是一次新加工,是认知的解构、补构、重构,是反思力、学习力的再提升。
通俗概括为:1)不翻书回想初步整理;2)翻书补充整理;3)对照教师的进行完善优化整理;4)查漏补缺消化整理内容。简单说就是三次整理加上背诵记忆。
2、高质量完成大单元导读课上提到的学完本单元要做的事,即大任务。(整理课的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是完成导读课上提出的大任务,通俗说就是大概念迁移运用。
它分四个小步骤:
1)先告知大任务或出示总合情境题;
2)对完成这个大任务或综合题用到的相关知识、概念、方法进行检测提问,针对性点拨;
3)出示、解释量规后让学生完成这个大任务或综合题;
4)设计一个新的情境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简单说:总——分——总——新练。
大单元整理课流程,经过反复实践、提炼,概括为如下步骤:
1)单元内化(小整理);
2)跨单元关联(大整理);
3)呈现导读课上的大任务或一个综合题、压轴题(总——高阶目标)(照应关系)
4)小任务中表现检测(为大任务完成铺垫)(低阶目标);
5)完成导读课大任务(综合检测)(高阶目标)
6)大概念的迁移运用(作业、练习设计也必须是综合题目)。
注:尽量让学生用工具整理。确定大任务,对用到的概念、程序、知识在任务重检测;最后让学生完成大任务。
记忆口诀为:整理课的流程也可概括为:
1)单元内化(小整理);
2)跨单元关联(大整理);
3)呈现导读课中要解决的大任务或大问题;
4)围绕这个大任务进行相关的小任务中表现检测(为大任务完成铺垫);
5)完成导读课大任务(综合检测)
6)大概念的迁移运用。
3、大单元整理课怎么上?
1.正如崔沇漷所说,大概念内化、素养的达成必须放大学后反思这个环节,故单元整理内容较多时,整理课可分二个学段完成,第一学段完成单元认知整理,即上述三大步骤中的一部分,简化步骤中的1、2部分;第二学段完成三大步骤中的二、三部分,简化步骤的3、4、5、6部分。
2.以往的高效课堂(小组学习)、学习共同体性质的学习,多把学习形式做为主线、明线,把活动、任务为暗线,即以自主、合作、展示等学习形式做为学程设计步骤,而大单元整理课务必要把活动、任务做为主线、明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任务服务的,即把任务活动做为学程设计步骤,每个任务活动项目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同时要体现学科实践活动的特色、特点。
3.要体现整体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总评价一致性;要体现每个任务活动环节的微观的小目标、小任务、小评价的一致性。
4.变量表为量规,量规要前置,要发挥其诊断、导向作用。
5.变呈现目标为分享目标,分享手段、形式要多元、适恰,并且要让学生明晰目标的具体可测的达成指标。
6.务必要体现学生主动自主整理、自主建构要求,从重视"记″走向重视"忆",即知识系统化内存后的调取与加工。
4、单元整理课学习案参考模板
五、辅助开发新课型:大概念新情境应用课
1、大概念新情境应用课是什么?不是什么?
是整理课拓展,是对创新题型专项研究,是概念层面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是规范、专业对学生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强化。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像专家一样利用大概念命题进行程序化、结构化条理性思考。
不是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
2、大概念新情境应用课流程设计
1.理解大概念本真检测(思维全面性)
从威金斯倡导的理解的“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六个维度检测学生理解,可尝试如让学生将识记性低阶性思维训练习题改编为评价应用创造为主的高阶思维训练的习题。
2.核心概念运用层级检测(思维深刻性)
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去判断核心概念运用层级: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性结构层次、抽象拓展层次。
3.大概念新情境创新应用(思维创新性)
1)明确所临问题类型(表征);
2)识别有关重要观念(唤醒),
3)用命题结构去分析推论;
4)激活相关知项技能去解决问题。
单元整理课思考:变单元总结为单元整理,尤其是加入学后反思环节;推出单元与其他相关单元进行关联,建立更大概念网;对单元提出核心问题进行规范、系统思考与解答;提出新问题,让学生从概念层面进行远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