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不羁!辛弃疾七律4首文笔震撼,感怀李白之余对人生深深不甘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8-31 22:38:54

忆李白 南宋 · 辛弃疾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首联“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以对比手法开篇,回忆起李白曾在宫中为唐玄宗赋诗《清平调》的辉煌时刻,那时的他风光无限,怎料后来竟会遭贬谪至夜郎(今贵州一带,当时为偏远之地)。这里的“岂信”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命运急转直下的惊愕与惋惜。

颔联“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转而描绘李白身后之事,虽然人已逝去,但明月依旧皎洁照入江水,青山之下埋藏的忠骨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芬芳。这里用自然景物的恒常与诗人精神的不朽相映衬,表达了对李白永恒价值的赞美。

颈联“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进一步展现了李白超脱世俗、不拘一格的个性。他不像杜甫那样在“饭颗山头”苦吟诗句,而是选择了更为狂放不羁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与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相提并论,在江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与豪情。

尾联“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则是对李白最终归宿的浪漫想象与高度评价。相传李白乘鲸仙去,这里用“骑鲸归汗漫”形容其超凡脱俗、归于仙境的壮丽景象;而“濯足戏沧浪”则化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表达了李白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以李白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他生平事迹的回顾与想象,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高度敬仰与深切怀念。

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 南宋 · 辛弃疾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

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

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首联:“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这里以骑鹤上扬州的豪迈之姿,表达了词人当年的壮志豪情和意气风发。骑鹤上扬州,既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想象,也暗含了词人追求高远志向的决心。平吞万户侯,则直接表现了词人对权势和富贵的蔑视,以及自己胸怀天下的气魄。

颔联:“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此联转入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将领遭遇的同情。匈奴来塞上,暗指外患不断;而将领却被下棘寺,则揭示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词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将领不幸遭遇的愤慨。

颈联:“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此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因果报应的道理。荣华富贵虽然令人向往,但终究会有尽头;而祸福吉凶,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修行和选择。词人以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德行。

尾联:“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此联以李陵事件为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末路的感慨和对投降行为的鄙视。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因战败投降匈奴而备受争议。词人通过这一典故,告诫人们要坚守气节和忠诚,不要重蹈李陵的覆辙。

这首诗辛弃疾借古喻今、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一首佳作。他通过对将领们命运的描绘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将领行为的严格要求。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辛弃疾诗歌中的精品之一。

送别湖南部曲 南宋 ·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首联:“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这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决心。

颔联:“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明珠成薏苡”典出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故事,表明自己因受谗言而被罢官;“赤手缚於菟”则形容部属勇猛善战,赤手空拳便能擒获猛虎。诗人深感自己未能给部属应有的奖赏和荣誉,内心充满愧疚。

颈联:“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这两句展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性格。他到老仍坚持读书学习,眼光锐利如镜;在论事时则胆识过人,直言不讳。这既是对自己“素负志节”的自白,也是对部属的激励和期望。

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这两句点明了送别之情。诗人祝愿部属前程似锦、直上青云;同时表示自己甘愿承受风雨交加的困厄生活,只要部属能为国家效力就心满意足。这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全诗脉络井然,中间四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辛弃疾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将送别之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感怀示儿辈 南宋 · 辛弃疾

安乐常思病苦时,静观山下有雷颐。

十千一斗酒无分,六十三年事自知。

错处真成九州铁,乐时能得几絇丝。

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风日夜吹。

首联:“安乐常思病苦时,静观山下有雷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警醒。在安逸之中,诗人不忘过去的艰难困苦,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体现了他的深沉与睿智。同时,“静观山下有雷颐”一句,借自然景象寓含了世事无常、风云变幻的哲理。

颔联:“十千一斗酒无分,六十三年事自知。”这里,“十千一斗酒”可能是指珍贵的美酒,但诗人却表示自己无福消受,转而用“六十三年事自知”来表达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感悟。这种自嘲与自省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颈联:“错处真成九州铁,乐时能得几絇丝。”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涩。错误和遗憾往往如同坚硬的九州之铁,难以改变;而快乐的时光却如同细丝般短暂且难得。这种对比,加深了读者对人生无常和珍惜当下的感受。

尾联:“新春老去惟梅在,一任狂风日夜吹。”以梅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即便新春已逝,百花凋零,只有梅花依然傲立风中,任凭狂风日夜吹拂也不改其志。这种精神象征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矢志不渝的品格和追求。

《感怀示儿辈》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更是辛弃疾一生经历和品格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