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龄工资怎么算?

2024-08-30 21:21:43

铁路工龄工资计算公式如下:

(1)工龄1~10年的,工龄工资=工龄×5元;

(2)工龄11~20年的,工龄工资=(工龄-10)×7元+50元;

(3)工龄21~30年的,工龄工资=(工龄-20)×9元+120元;

(4)工龄31年及以上的,工龄工资=(工龄-30)×11元+210元;

工龄也就是指劳动者的工作年龄,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区分。其中一般工龄是指劳动者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计算的工作年限,而本企业工龄则就是指在一个单位实际工作的年限。

一般在涉及到计算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的时候,往往就会根据劳动者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计算,而在工龄越长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劳动者能够享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是比较高的。

一、固定工和合同工的区别是什么

合同工与固定工区别如下:

1、签订的主体不同:

合同工是员工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并派遣到各项目上,合同一般存在3年左右的期限。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国企单位直接招聘人员,正式工作后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管理及调遣由工作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与派遣公司不产生直接联系。适用人员: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其他非正式入聘等人员。

2、时间不同:正式工是员工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合同期限较长。需要注意的是,本科毕业生需经过一年见习期方可成为正式工,但见习期间待遇与正式工无差别。

3、工资、福利待遇不同:

工资:大致采用此方式计算: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类补贴-五险一金。采用“定岗定薪”方式,基本工资及奖金根据所属岗位制定。

合同工较合同工不会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他无明显差别。表现良好的的合同工,在完成项目部评定及公司评定后,可转换为正式员工。

合同工是相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正式编制职工而言的,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内容包括时限、任务及共同遵守的各项义务。固定工,又称长期职工。是指长期固定在一个单位,从事工作或生产劳动的职工。中国的固定工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已成为职工人数最多的一种用工形式。特点是国家对劳动者的就业实行统分统配。职工工作长期固定不变,一般不能离职。企业、事业单位在招工用人方面没有自主权,也不能辞退职工。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工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劳动者端着铁饭碗没有任何压力,企业也丧失了活力。

工龄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1、工龄可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总的工作时间。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业工龄;

2、本企业工龄(连续工龄是指职工在一个工作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以前,连续工龄又称为“本企业工龄”。1987年以后它的范围不限于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间,而是包括职工在各个单位按规定应计入的全部工作时间。)是指工人、职员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的时间。一般工龄包括连续工龄,能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同时就能计算为一般工龄;但一般工龄不一定就是连续工龄。

二、工龄工资分几档是如何计算的

企业执行工龄工资的政策各不相同。少数企业觉得工龄工资所占比例小、意义不大,干脆不设置这项政策;多数企业的工龄工资政策呈线型,即确定元/年的标准,员工实际所得工龄工资为工作年限×分配标准;有的企业还规定了工龄工资的起拿年限,即工作满几年起计发。

按工龄分档,是10—20年一档,20—30年一档,30年以上一档

然后每档的人按工龄再排序发钱,如果申请到病疗了就不给补助钱了。

线型工龄工资政策计算简单,统计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没有划分社会工龄和企业工龄以前的企业多是国营性质,人才流动率低。即使流动,也多在国企之间,因此划分社会工龄和企业工龄意义不大。现在,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人才流动频率也高了起来,而工龄工资的分配应以企业工龄为主,企业工龄参照社会工龄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

没有根据员工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员工到新的企业工作,其贡献由零开始。随着对企业情况的不断熟悉和各项业务的逐渐精通,贡献不断增大,并在一定时候达到巅峰。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较长时间后,其创造力、能动性等会有所削弱,加之个人工资的总额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边际贡献相对逐渐减少。因而,企业按同一标准分配工龄工资不尽公平。

标准不高的情况下,拉不开工龄工资的差距不少企业工龄工资的标准较低。有的参照国家机关,标准仅为1元/年,按此标准计算,一个在企业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员工与新员工工龄工资总额仅相差二三十元,工龄工资好似一项摆设,其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制订抛物线工龄工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