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戏,亦称对戏。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两个戏台左右紧挨,外形各异讲究,两台的演员左右呼应起全场轰动和互动效应。之后变为各台独立的演出方法形成热闹的竞争。也有变为虽在同一场区相对搭台的“对戏台”。
对台戏的由来
亦称打对台。 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 在同一时期, 相近的地点, 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 一争高低。这两个剧团的阵容和演出水平要相差不多,否则“对”不起来。这种“对台戏”现象的出现,有的是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报复、嫉妒、较量;有的是背后有人操纵,为了挑起事端;但更多的情况,属于艺术上的一种竞争。旧时的戏班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关键时刻要拿出最佳阵容,演出最富吸引力的戏码(剧目),争取提高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
对台戏的过程
过去,我国的乡镇民众,都喜欢观看戏曲,视为一种主要的文娱活动。逢年过节,都要演戏。为了演出精彩,激励演员,往往同时邀请两个戏班,相互“打对台”。这个班唱得好,那个班就要唱得更加出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优谁劣,当场便见高下。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促使演员不断努力,勤奋苦练。
贾平凹在小说《马角》中,曾有这样的描绘:“东西两片就各筹款三百元,各请了一个县的剧团共同要在街中心的大场子上演出,对台戏谁家唱赢了,六百元里可以拿走四百五十元……”。于是,先用白粉在大场中画一界线。然后两家剧团一起开锣,粉墨登场。东片的戏演得好,人们便潮水般涌过来。西片演得出色,人们又悠忽漫向西片。最后,就以白粉界线清点人数,查看哪边的人多,便以此决定胜负。
对台戏的意义
这样的艺术竞赛,完全是由观众来担当评委的责任。虽然,这种评判的结果,也容易受到当地民众欣赏水平与习惯爱好的影响与局限,结果恐怕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但是,戏曲艺术本是大众艺术,主要就是要让民众欣赏的。光是领导与专家喊好还不够,还应该让戏曲爱好者都喜欢观赏。大家都能达到一定的共识,才能使戏曲艺术在群众中生根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