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2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摘要:孔子的仁没有先天的善性作为生成与实现的基础,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灵”以为发生前提和发展基础。就个体生
内容摘要:儒家强调生生不息,其背后的理想时间体验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结构,难以在存在论上与凡俗的时间体验相区分
摘 要:陈荣捷与萧萐父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但又有相近的学术旨趣。陈荣捷不仅在中国哲学和
摘要:朱熹的理学是中国最后一个俨然成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它吸收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借鉴了佛家般若学的思辨方法
摘 要:《周易》“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与《论语》“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是关联性很强而历代注解争议颇大的两句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学。著作有《
摘 要:继《易传》、王弼之后,程颐系统抉发了《易》之时义,以时势为基源性语境成功实现了对《易》的诠释建构,全面开显了《易
摘要:孝、仁、礼虽都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和德目,但孝为仁、礼之本。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
黄铭,江苏常熟人,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春秋》学、《礼》学。【摘 要】“行夏之时”
乐爱国,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摘要:朱熹《论语集注》解“克己复礼为仁”,将“己”解为“身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摘 要:儒学是天人之学,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德命与运命的关系,是孔子、
林雅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北京 100871)摘 要:仁义关系是贯穿古典儒学始终的议题,董仲舒在诠释《春秋》时对“仁
本文作者万晴川教授摘要:关于王阳明的婚姻和子嗣问题,学界尚未取得共识。王阳明入赘诸家、晚年生有多子等观点恐非事实。王阳明
[摘 要]自西学东渐以来,对儒家伦理学的诠释基本都是借用近代西方伦理学理论框架来规整儒家伦理学,这种研究思路虽有对话、借
摘 要:原始文字的宗教性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
【摘要】 张栻与朱熹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两人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反复的交流、探讨和辩论,透过他们的交涉与论
郭畑,重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摘要:苏轼具有强烈的承道自信和传道意识,苏学一度也被一些士人视为儒学正统。苏学虽然在北宋后
摘要:朱子在阐述其“道体”思想时,除理气关系外,还着力分辨几则概念。一是本体与形体,前者常涉及“本然之体”和“骨子之体”
摘要: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