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一个下午,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找到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向他转达西北局决定,说是要处决王震同志率领的359旅里的两名干部。
莫文骅一听顿时懵了,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处决那两位干部,现在正是缺干部的时候啊。
与此同时,莫文骅也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我是非常信赖留守兵团的。”要知道当时王明搞右倾机会主义,主张把党中央从延安搬到国军统治区武汉去,毛主席也是坚决不同意的,甚至说:“要去你们去吧,我带留守兵团坐镇清凉山!留守兵团是我们在边区的依靠!”
眼下兵团干部出了问题,他这个军法处长一定要查清楚其中缘由,绝对不能就这样随随便便处决两个干部,事情没有搞明白之前,一切都不能作数。
接到陈正人通报来的消息后,莫文骅首先冷静下来分析,然后转告陈正人:“你现在先别下定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要先给肖劲光同志和王震同志报告一下才行。”
莫文骅此时的做法显然没有任何问题,肖劲光是他的老战友,也是留守兵团的司令员,事情发生在359旅里,身为359旅直接领导的王震有知情权。
然而,陈正人手一挥说:“没有必要,这件事情是西北局决定的,你直接执行就好,至于通报部分,不着急,事后你再慢慢通报,什么都不耽误。”
陈正人这般随意的态度让莫文骅十分恼火,处决两个干部可不是小事,就算他们真的做错了事情要被处决,也得把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不能让人家白白付出生命,那可是两条人命啊。
“我不管你怎么说,现在就是不能执行,我不同意!”
陈正人没想到莫文骅这么固执,他这是干嘛呀?身为战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听从指挥,现在这是要反抗上级指令?陈正人怒气冲冲指着莫文骅骂道:“你是不是不想当这个政治部主任了!”
莫文骅是1938年来的留守兵团,在他就任期间,还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更何况莫文骅亲眼见到毛主席是怎么对待留守兵团的,主席经常过问兵团的工作,亲自参加兵团的一些重要会议,帮助解决部队建设上的重大问题。
兵团成立之初,毛主席就对兵团的领导干部说,留守部队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他莫文骅身为政治部主任,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模棱两可的事。
被陈正人这么一说,莫文骅也火了,直接怒骂道:“不讲王法了?我看谁敢动!这个主任我可以不当,但是事情必须要给我弄清楚!没弄清楚之前,谁都不准执行!”
这两位干部之间到底发生了何事?为什么非要在干部稀缺的时候处决他们呢?
原来,当天上午发生了开枪事件,地点就在县政府的大院里。359旅的两名干部在同县长做生意的时候发生了争执,由于互不相让,导致这件事被闹到县政府,结果谈判期间两方情绪失控,一怒之下,有人开了枪。
事情被闹大后,县政府也解决不了了,只好把这件事上报给西北局,西北局得到消息后,立刻来该地进行调查,最后给出处决两名干部的决定。
对于莫文骅来说,这件事情依旧存在很多疑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谁先开枪的?如果是对方先开枪的,那这两位干部就属于防卫行为了,如果是这两位干部先开枪的,那西北局给出的罪证成立。
这件事情涉及多方部队,最后连毛主席都知道了,毛主席指示:“调查清楚后再下决定。”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调查开始了,莫文骅发现案发现场的墙上有两个弹孔,这两个弹孔出自同一把枪,想要证明是谁先开枪的,必须要知道弹孔对应的是哪一把枪。
359旅用的是驳壳枪,县大队用的是步枪。
于是,莫文骅分别找来一把步枪和驳壳枪,然后站在原地分别开了两枪,他发现墙上的弹孔来自步枪而不是驳壳枪。
到这里,事情也就真相大白了,先开枪的是县大队而不是359旅的两个干部。
真相查清楚后,陈正人向莫文骅道了歉。就这样,莫文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枪口下救下两位战士,正是因为他的较真,才让两位战士脱离陷阱。
其实,熟悉莫文骅的人都知道他的性子是什么样的,早在莫文骅还在红7军时,部队战士就利用莫文骅的较真“摆了”他一道。
那个时候,红7军是以班为单位开伙,每班有好吃的东西,都会给莫文骅带上一份,但是都被莫文骅谢绝了。
有一次,一位战士来找莫文骅,说他们班买了老百姓的衣服,照价给了钱,老百姓却一口咬定没有给,双方此时正因为这件事争论不休,请莫文骅帮忙解决。
莫文骅感到很奇怪,那时候的军民关系一直和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他必须去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
到了老乡家里,莫文骅并没有听见战士们跟老乡吵架,便问道:“在哪里争吵?”
战士们回答:“一会儿就来了,请您稍微坐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几个战士端着菜走了进来,莫文骅伸头看,发现盘子里有鱼有肉还有当地特色菜,他突然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不是说有争吵吗?”
战士笑着坦白:“是连长来同我们会餐,怕你不来,所以找了个这的借口故意骗你的,连长知道你一向实事求是,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如果告诉你军官跟老百姓发生争执,你必定会来调查个清清楚楚,你看,你这不来了么!”
战士的话让莫文骅哈哈大笑,盛情难却,他只好留在这里吃饭了。通过这样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莫文骅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是很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