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为已经去世的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补开了追悼会,让人诧异的是,这场追悼会竟然引来了众多原红四方面军将领,其中主持追悼会的,是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为追悼会致悼词的,是李先念同志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之时,陈昌浩被任命为总政治委员,徐向前则担任总指挥。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们一同率领红四方面军完成了多次重要军事行动,直至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并更名为西路军,陈昌浩则被提升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这一时期,陈昌浩的军事与政治才能达到了顶峰。 然而,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兵败之后,他与徐向前的命运也开始出现分岔。徐向前成功回到了陕北延安,并继续在中共中央的核心层内升迁,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元帅。而陈昌浩则因病未能随队行进,途中在大马营村因高烧被迫留下。 在此后的岁月中,陈昌浩的行迹渐显落寞。他曾短暂返回家乡湖北汉阳,期间重访旧地,曾试图在湖北英山县重建抗日武装力量,但计划未能如愿,面对地方反动势力的强大压力,他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1941年,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陈昌浩身处苏联,疗养生涯迫于战事转往中亚共和国的科坎加小镇。在那里,他的身份无人知晓,曾经的红军总政委只能以苦力为生。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胃溃疡在艰苦的生活和缺乏医疗条件下变得更加严重。尽管身处异国,陈昌浩仍心系祖国,期间曾试图联系中共中央与苏共中央,希望能返回中国参与抗战,但均未得到回应。 1942年冬,陈昌浩的命运有了短暂的转机。他被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聘为翻译,并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在那里,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仍然坚持完成了翻译和协助工作。 1951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从苏联远道而来的陈洋生踏上了归国的列车,满载着父亲陈昌浩寄托的期望及对祖国的深情。他带回的不仅是自己的学位证书,更承载了父亲再次申请回国的重任。在苏联留学期间,陈洋生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对于未来,他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但与此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在家族重要转折点上的责任重大。 陈昌浩自1930年代末期离开中国,远赴苏联之后,长期的异国生活并未使他对归国的渴望有所减少。尽管他在苏联有了新的家庭,但对祖国的思念如旧。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多次写信给中共中央,希望能够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但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应。陈昌浩的这份坚持,终于在1950年得到了回音,经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批准,他带着苏联妻子格兰娜和幼子陈祖莫得以回到祖国怀抱。 归国后,陈昌浩一家被安排在北京。接机当天,刘少奇等中共高层领导亲自到站前迎接,这种礼遇显示了党对陈昌浩的重视及其过往贡献的认可。他的政治生涯在红四方面军期间达到了高峰,但同时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时期。尤其是西路军的失败,使得他饱受争议和自责。 1962年,在武汉,陈昌浩与数百名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再次相聚。在这次聚会上,他表达了对自己军事指挥失误的深刻忏悔,尤其是对兵败祁连的事情,他感到难以自释。二万精英在大漠中喋血,这些都是共产党十年积累的力量,本可以在抗日战场上有所作为,却因内战而毁灭。 回国后,陈昌浩曾短暂担任马列学院的副教育长,此职位使他有机会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此后,他又被调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这一职务更符合他的专长。陈昌浩在和平建设时期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尽力弥补过去的错误,为新中国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1980年8月21日,陈昌浩的一生走到了终点。在他的追悼会上,党中央为他定调:“优秀的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且正式为他的历史地位画上句号。
为中国人民付出毕生所学,为革命愿意随时奉献生命的人,为四方面军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缅怀!
最后一段第1句是错的。
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原四方面军政委的追悼会,四方面军将领来参加,有什么诧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