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瓣平台上,用户们关于生育话题的讨论在这段时间里成为了热点,很多年轻用户纷纷表示:生孩子不是必要的,
在当今社会,没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是通情理、懂人性的,一旦孩子是个性格凉薄、不懂感恩的人,甚至是个“超雄”“超雌”,那么这个孩子非但无法为自己带来想要的一切,甚至还不如根本就没有生过他。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下的生育率支撑了这样的观点。2023年,国内出生了902万婴儿,也是近年来首次跌破千万大关,已经比2022年减少了20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48‰,在部分生育率低的省份,负增长率甚至已经超过-2.0‰。2024年已经快要过去,我国的新生儿人口可能只有800万上下,再次突破下限。
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抚养成本和经济收入,以及人们亲属观念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和个体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传统的亲子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则新闻报道,上海的一对教授夫妻将三个孩子送出国深造,最终却孤独地在养老院离世,孩子们甚至未能回国送终,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新闻简述上海的这对教授夫妻,曾是教育界的佼佼者,他们倾尽所有,将三个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和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直至老人被安置在养老院,孩子们也未能回国探望。最终,两位老人在孤独中离世,而孩子们仅以视频通话的方式参与了葬礼。这一悲剧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亲子关系的疏离,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新闻在被一位上海“爷叔”讲述之后,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网友表示:难道如今养孩子真不如养宠物了吗?还有人感叹传统文化没落之快,赡养老人的道德观这么快就变为子女参加父母的“线上葬礼”,简直是讽刺。但是我们理性看待当下的代际关系,其实能够发现人们已经愈发开始“断亲”,亲属关系的疏离已经从亲戚关系逐渐蔓延至亲子关系了。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亲子关系涉及到诸多相关理论。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子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亲子关系的疏离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的心理发展、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比如,依恋(attachment)理论认为,个体在早期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或焦虑,这可能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其次,随着个体的成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置于家庭关系之上,从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和责任。再者,从大环境上来看,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对亲子关系产生了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出国深造和工作,这可能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地理和文化距离增加,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度。案例分析与论证1、依恋模式的缺失在新闻中的案例中,三个孩子可能未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可能使他们更加独立和自我中心,而忽视了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这种依恋模式的缺失可能导致他们在父母需要关怀时未能及时回应。代际之间的观念很难随时保持一致,如果沟通不畅,自然会存在很多分歧,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空间距离的增加会导致心理距离的增长,如果不及时进行沟通,那么代际关系自然越来越远。2、社会期望与个人选择社会对成功的期望可能促使孩子们将个人成就置于家庭责任之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可能认为只有通过牺牲家庭关系才能实现个人目标,这种选择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3、家庭教育的反思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否过分强调了成就和独立性,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和责任感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爱。上海教授夫妻的悲剧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我们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和责任感的培养。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爱与责任中找到平衡,让每个老人都能在子女的关爱中安享晚年。
这样的小孩有要的必要吗?
天边孝子,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