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没有被霸凌?15招帮你识别!

茂德看养护 2024-05-30 23:56:46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

河北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事件尘埃落定

福建泉州晋江初中女生跳楼事件

图片来源于正观视频

山东济宁12岁男孩遭残忍殴打

很难想象这些极端的恶劣行为出自印象中不谙世事的孩子之手,但我们看到的新闻只是冰山一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公布的14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3个学生便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校园欺凌至少一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认为自己遭受过校园欺凌。

没错,一半的孩子「认为」自己遭受过各种形式的欺凌。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比孩子看到的更细致、更全面、更长远。

校园欺凌是持续的、反复、反社会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

首先,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上,很多时候欺凌者「造成的伤害」与被欺凌者「遭受的伤害」并不对等。

其次,每个孩子对社交冲突与冷热暴力的耐受程度不一样!

因此任何微小的、疑似校园欺凌的言语和行为,都值得家长警惕。

校园欺凌的三方危害

无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都正在被伤害。

除了显而易见的身体伤害,被欺凌的创伤会伴随被欺凌者一生。

研究显示在校园内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

心理上,更容易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产生自杀信念;

性格上,被迫边缘化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影响持续到成年后;

行为上,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例如逃学、盗窃、攻击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

成年后,也要忍受着严重的“欺凌后遗症”——很多在学生时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成年后仍然高度敏感、做事畏手畏脚,极度缺乏安全感。

家长千万别因为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者感到侥幸,不及时干预和矫正暴力行为,他们也许会赔上自己的一生。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对瑞典儿童青少年的追踪研究显示,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更高。大约60%的欺凌者在24岁前至少有过一次犯罪经历;35%—40%的欺凌者在24岁之前有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犯罪经历。

旁观的孩子就一定安全吗?

研究也将他们分成三类:

「作为」的旁观者:积极制止校园欺凌,增加被欺凌者的勇气

「不作为」的旁观者:实际为欺凌者提供了心理支持,敏感的不作为者也处于恐惧之中

起哄者:增强欺凌者的攻击行为

旁观者的「不作为」和起哄,还会促成校园欺凌事件的恶化,助长其进一步蔓延,使自己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进去,成为欺凌者,甚至转变为被欺凌者。

在一个存在校园欺凌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独善其身。

其实,孩子被欺凌并非无迹可寻,出现如下情况,可能是孩子正在遭受校园欺凌:

别责怪孩子没有早点说。

然后,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固有观念5步走:

❌ 摒弃「吃亏是福」的说教,孩子很容易将它曲解成忍气吞声、不反击追究。

✅ 先不追问细节,安抚孩子情绪并告诉他「爸爸妈妈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会一直保护你」。

❌ 千万别问孩子,为什么只欺负你,小小的他也许已经很多次问过自己「为什么是我被欺负」。

✅ 告诉孩子,被欺凌绝不是你的错,那些欺凌者和不作为的旁观者才是错误的。

❌ 千万别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规则,欺凌事件需要成年人出面解决!

✅ 耐心地与孩子、同学和老师多方沟通了解实际情况,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欺凌。

❌ 认为孩子不被欺负了就大功告成。

✅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 不允许孩子以后和他人产生任何形式的冲突。

✅ 鼓励孩子与他人温和「争执」与「辩论」,维护自己正确的观念和权益,避免冲突进一步发展、恶化、复杂化。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前,就教会孩子辨认、识别、处理的方式,帮助孩子考量和限制自己的攻击言语、攻击行为,维护自己的身心安全,避免难以挽回的伤害发生。

更应该在恶性事件发生之时马上观察和干预,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如果您需要帮助,安忻恰好也关注着您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者:申晨煜

责任编辑:芝士

插画:金三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