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吸管征服世界,靠每根0.0008元利润,他干成全球行业第一

来科点谱 2024-09-15 13:39:18

“一根吸管”干成全球行业第一

楼仲平,一个从义乌走出来的商人,靠着小小的吸管,做到了全球第一。

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用过他的产品。

这个从“鸡毛换糖”时代走出来的男人,他的创业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义乌,曾经是有名的“穷地方”。

楼仲平就出生在这里,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从小他就知道,生活不容易。

14岁那年,为了能吃饱饭,他跟着父亲干起了“鸡毛换糖”的营生。

“鸡毛换糖”,听起来简单,其实就是走街串巷,用红糖换村民家里的鸡毛、鸭毛这些没人要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赚个辛苦钱。

但楼仲平不怕苦,他脑子灵活,人也勤快,几年下来,竟然也攒下了一点积蓄。

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生意场上,眼光要准,下手要狠。

80年代末,义乌开始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嗅到商机的楼仲平立马回到了家乡。

他用积蓄租了个小摊位,卖起了纸杯、吸管这些一次性用品。

别看东西不起眼,但楼仲平始终记得“鸡毛换糖”时学到的道理:薄利多销,诚信经营。

几年下来,他的小摊子竟然成了市场里的“头部玩家”。

转机出现在1993年,那年,楼仲平偶然听说,附近一家吸管厂要转让生产线。

他心想,自己每天卖吸管,为什么不能自己生产呢?

于是,他顶着压力,东拼西凑借了5万块钱,盘下了这条生产线,创办了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很多人不理解,一根吸管才几分钱的利润,能赚什么大钱?

但楼仲平心里有数,当时国内做吸管的厂家少,大部分吸管都依赖进口,价格贵不说,交货时间还长。

他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空白,决定放手一搏。

事实证明,楼仲平赌对了。他生产的吸管,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短短一年时间,他就赚回了当初的投资。

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兴起,楼仲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新玩意儿”。

他斥巨资买了一台电脑,开始学习如何在网上找客户,做生意。

很快,他就把吸管卖到了国外,抢占了市场先机。

被央视6次点名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无数企业在惊涛骇浪中倾覆,义乌这个小商品之都也难逃厄运。

那一年,很多吸管厂老板都觉得天要塌了,原材料价格疯涨,市场竞争白热化,连基本的利润都难以维持,不少人开始铤而走险,偷工减料。

但楼仲平却坚守着“诚信为本”的信念,逆势而上,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深知,对于吸管这种小商品来说,价格战是条死路,只有靠品质和口碑才能赢得市场。

事实证明,楼仲平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的坚持就像一股清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双童吸管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1996年,他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果断地花费2000元注册了“双童”商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好景不长,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楼仲平的吸管生意也遭受了重创。很多同行都扛不住压力,纷纷倒闭,但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另寻出路。

他发现,虽然与沃尔玛、特易购等国际巨头合作,订单量大,但利润却被压榨得微薄,而且还要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另辟蹊径。

楼仲平决定放弃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客户,将目光转向了国内广阔的小超市、便利店等小商家。

他采取“抓小放大”的策略,用更灵活的生产模式、更优质的服务,满足这些小客户的需求。

虽然单个订单利润微薄,但积少成多,也能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楼仲平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逆势而上,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更源于他始终坚持的“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楼仲平开始思考如何将“双童”吸管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他发现,国外市场对吸管的需求量巨大,但产品种类相对单一。

于是,他开始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种,涵盖了各种材质、颜色、形状和功能。

“双童”吸管凭借着丰富的品种、过硬的质量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吸管大王”。

创新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楼仲平又一次走在了前头。

他成了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网商,把双童吸管的生意搬上了互联网,还开拓了海外市场。

就在双童吸管如日中天的时候,楼仲平却陷入了焦虑。

2015年,双童吸管的增长率和利润率开始下滑,他感觉到了一种“扶梯效应”:站在扶梯顶端,离天花板越来越近,可发展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极致专注,似乎成了双童继续前进的阻碍。

2018年,欧盟、日本、韩国等地陆续禁止使用塑料吸管,欧美主流快餐企业也开始“去吸管化”。

这股“禁塑”浪潮,对双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楼仲平意识到,时代变了,只靠“工匠精神”已经不够了。他开始反思,如何才能突破“极致专注”的瓶颈,为双童找到新的出路?

楼仲平开始研究百年企业的成功之道,他读到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的《管理行为》,书中提到:纵观历史,没有一家百年企业是靠单一产品得以支撑的。

为了求证,他还专门请教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坂本光司教授,得到的答案也如出一辙。

楼仲平茅塞顿开,他决定,要打破“极致专注”的框架,带领双童“破界创新”。

楼仲平的“小客户原则”

面对国外巨头的步步紧逼,楼仲平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冷静思考应对之策。

他清醒地认识到,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异于将“双童”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充满智慧的决定:实行“小客户原则”。

“小客户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不把宝押在少数几个大客户身上,而是积极发展众多小客户,确保最大的客户订单量也不超过公司年产量的3%。

这样做看似分散了精力,但却可以有效避免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降低经营风险,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客户原则”的实施,为“双童”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楼仲平将这一原则贯穿于市场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方方面面。

在市场策略上,“双童”以小客户为核心,建立起多元化、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避免因过度依赖大客户而受制于人。

在营销策略上,“双童”精准定位,深耕细分市场,开发出1000多种差异化吸管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事实证明,楼仲平的“小客户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功。

“双童”不仅没有因为放弃大客户订单而陷入困境,反而凭借多元化的客户结构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快速崛起。

如今,“双童”吸管已稳居全球吸管行业第一的位置,楼仲平的“小客户原则”也成为被国内多所高校收入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但是,楼仲平的成功并非只靠“小客户原则”,更源于他对产品质量和创新的极致追求。

他常说:“要做就做最好的吸管。”为此,他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开发更加环保、安全、优质的吸管产品。

在楼仲平的带领下,“双童”获得了100多项吸管专利技术,开发出可食用淀粉吸管、PLA生物可降解吸管等一系列环保创新产品,引领着吸管行业的技术革新。

不仅如此,楼仲平还积极参与制定吸管行业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楼仲平还鼓励员工内部创业,设立“阿米巴模式”管理,将销售人员划分为9个经营体。

并规定当每个小经营体的业绩超过原来的存量业绩时,多出来的部分,百分之四十划归经营体。

在他的支持下,“双童”内部已成功孵化出14个创业体和17个经营体,这些创业体贡献了“双童”百分之六十的总利润,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楼仲平,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他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抖音、直播等平台推广产品,并创办了义乌双童商学院,将自己的创业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

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义乌的小商品在国外,那是越来越火。

比如说,在国内卖2块5的莲花蜡烛,在海外爆红!

中国义乌的小商品有多火?

莲花蜡烛,这个曾经在国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玩意,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爆款。

老外们对它充满好奇,眼神中既有惊喜,又带着一丝畏惧,仿佛在见证什么黑科技。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在国内只卖2.49元的“过时玩意”,漂洋过海后身价暴涨,在国外电商平台上能卖到18.99美元,溢价近50倍!

90年代末,莲花蜡烛在中国横空出世。

它造型独特,会唱歌,会开花,还能喷火,完美拿捏了小朋友们的心理,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随着时代发展,莲花蜡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不少80、90后的童年回忆。

谁能想到,这个在国内“无人问津”的小玩意,却在海外市场焕发了第二春。

从TikTok上的视频就能看出,老外们对莲花蜡烛爱得深沉。

生日派对、家庭聚会,只要点上一支莲花蜡烛,气氛立马就起来了,他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莲花蜡烛的“合影”。

那么问题来了,莲花蜡烛究竟是怎么火到国外的?

说白了,还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莲花蜡烛足够新奇。对于没见过的东西,大家总是充满好奇。

还有就是它价格便宜,即使质量一般,也不至于让人肉疼。

最重要的是,莲花蜡烛自带仪式感,点燃、开花、唱歌,一套流程下来,仪式感拉满。

当然,莲花蜡烛的爆火也离不开义乌强大的供应链和商人们的精明运作。

义乌的小商品闻名全球,其商业模式就是“低成本、快复制、多品种”。

说白了,就是什么火就生产什么,而且价格极具竞争力。

你喜欢义乌小商品吗?

参考信源

北京科学中心

新华网

0 阅读:1350
评论列表
  • 2024-09-17 11:36

    放屁,0,00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