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战役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近140万,其中国民党投入兵力100万以上,消灭日军近10万。日军投入兵力近40万,造成国民党军队伤亡35万左右。
武汉会战虽然以中方的失败而结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是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打得最好的一仗!此次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其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再一次打破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从而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与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武汉会战成为中国战场实质上的转折点。此战过后,中日双方进入了此消彼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所以,武汉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出而宣告失败,但其积极意义仍然重大。
不过令很多人费解的是,淞沪会战几乎拼光了国民党军队的家底,之后又进行了损失同样惨重的徐州会战。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国民党军队一直在持续战斗和急剧消耗中,按理说到了武汉会战,国军应该已无力再战,为什么实力却不减反增,反而比前面的会战打得更好呢?
一,苏联的大力援助首先说明,国民党的抗战从始至终都有大国的援助。上世纪从武昌起义以来,中国的内斗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力极度贫乏,民不聊生,仅凭一国之力完全支撑不了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前后,援助国民党的是德国。为了获得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德国从1928年起便开始同国民党进行军事上的交流,从30年代初开始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帮助训练军队、采购军火,并派遣军事顾问。这种援助一直持续到1938年初才完全停止。
众所周知,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国军的主力德械师,完全得益于德国的援助与训练。淞沪会战期间,德国也派出了军事顾问人员参与指挥。
只不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内部的亲华派和反华派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抗战爆发后德国对国民党援助的力度并不大。
德国本来就和日本交好,其援助中国的行为遭到日本的强烈抗议,德国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1938年希特列上台后重新洗牌,德国不能容忍国民政府同苏联交好,遂全面停止对华援助,中德关系从此进入冰点。
苏联对国民党的援助更早。苏联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同盟,早在1924年起便开始大力援助国民政府。著名的黄埔军校便是苏联出资所建,北伐时期的武器装备和经费也大多来自苏联援助。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共反苏,苏联遂全面停止了对华援助。不过这时候,德国刚好顶替苏联成了“接班人”。
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启二次合作,苏联又向国民政府拋出了橄榄枝。当然,苏联主要是秉持国际正义帮助中国,同时也是为了解除日军对西北利亚的威胁。
所以戏剧性地一幕重演了,1938年,当德国全面停止对华援助时,苏联又接了德国的“班”,重启对华援助。只不过这一次,苏联的援助力度更大、势头更猛,远远超过了德国。而武汉会战刚好接下了这一波福利。
苏联在武汉会战中对中国的援助究竟有多大?早在1937年底,苏联政府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分两次向国民政府贷款1亿美元,全部用于购置军火。
武汉会战前夕,苏联为国军提供了各种类型飞机300架、轻重机枪2000挺、各种火炮500门、坦克100辆、汽车400辆、轻重机枪子弹1500万发、炮弹38万枚。
战争打到中途,国民党装备损耗巨大。苏联又及时进行了补充援助,包括飞机100架、各类机枪2200挺、各类大炮350门、轻重机枪子弹3000万发、汽车近400辆,炮弹50万枚。
同时,苏联组建了庞大的援华军事技术顾问团。武汉会战期间,在华的苏联人员超过5000人。这其中技术专家大约4000人,指导中国军队熟悉苏式武器的安装和使用。而来自苏联的军事顾问多达300余人,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役的部署和指挥。据资料反料,当时一些苏军顾问甚至深入前线指挥部,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指挥战斗。
不仅如此,苏联还组建了6支志愿航空队共100余架战机直接参与了武汉会战。苏军飞行员技术娴熟,英勇善战,在整个会战期间共击落日机50余架,击沉击毁日军军舰10余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海、空军的嚣张气焰。
在政治上,苏联政府多次向日本严正交涉,抗议日军的对华侵略行为。同时,苏联国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精神上声援中国的武汉会战。
所以,无论苏联的目的如何,但其实质上的援助对武汉会战能坚持4个半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得益于全国人民的支持淞沪会战特别是南京保卫战后的南京大屠杀,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而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又让人们看到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
所以武汉会战前夕,全国人民空前大团结,各省开展了一系列献金献粮运动,青壮年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极积报名参军,从人力和财力两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国民政府,使国民政府能够快速完成对军队的补充和新军的组建。这也是经过一系列大会战后,武汉会战还能组织100万大军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国民党军队吸取了此前一系列会战的经验教训,武汉会战战略部署和战术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民党军队在武汉会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休整,重新配置了精锐部队,并增强了沿江防务。通过节节抵抗和逐步撤退,国军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避免了大规模的溃败。
而且,国民党军队吸取了此前一系列会战同日军硬碰硬拼消耗的打法,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灵活战术,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全了自己的有生力量。在战争最后阶段,国民党军队主动而有序地撤出战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四,武汉会战的准备更充分,地理环境和补给线具有一定的优势从淞沪会战开始,武汉已经引起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了武汉防御工事的构建工作。在徐州会战后期,国民政府已将防御重心放在了武汉上。所以武汉会战的准备工作做得比以前会战要更充分一些。
淞沪会战是意想不到的“滚雪球”会战,南京保卫战是仓促应战,而徐州会战是士气最低落时爆发的会战,所以这些战役的准备都很不足。
到了武汉会战,军民的情绪已较稳定,对持续抗战的认识也有所提高,所以准备得更充分,心态也更从容一些。
同时,武汉四周复杂的地形也迟滞了日军的推进。武汉东北面有大别山脉,东南有幕阜山。像鲤鱼山、笔架山、万家岭、棺材山等险关要隘,既不利于日军辎重的推进,又成为阻击和伏击敌人的有利阵地。
而且,武汉位于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没有沿江铁路,日军的补给线过长。水上补给线又面临苏联空军的威胁。所以在武汉会战期间,后勤补给一直是日军的致命弱点。
总之,虽然武汉会战最终失败,但中国军队在会战中的表现仍然值得赞扬。可以看出,武汉会战时,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已突飞猛进,而这一切皆源于苏联的大力援助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顽强战斗意志!
简单啊!淞沪会战的实际指挥者是蒋介石直接指挥者是陈诚,白崇禧到上海前线观察后建议退出上海,把鬼子引到国防工事作战,避免鬼子军舰的大口径舰炮的轰炸 。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是民国第一战神唐生智。而武汉会战是白崇禧规划的,基本方针是守武汉却不战于武汉,在武汉外围层层抵抗